一、 辨析题
-
人口迁移是永久性的迁移,包括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
-
判断:错误。
-
辨析: 人口迁移不仅包括永久性迁移,还包括季节性、周期性的临时迁移。其核心特征是变更常住地,跨越特定行政区界限,时间通常较长(如半年或一年以上),但未必是永久性的。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是根据是否跨越国界进行的分类,二者都包含永久性和非永久性迁移。
-
-
调查和确认问题是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的第一步。
-
判断:错误。
-
辨析: 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通常包括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六个阶段。第一步是“接案”,其主要任务是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初步界定问题。而“调查和确认问题”(即“预估”)是建立在接案基础之上的第二步。
-
-
叙事疗法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
-
判断:错误。
-
辨析: 叙事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它认为人的问题源于其主导的、充满问题的故事,而非内在的心理病理。它强调通过“问题外化”等技术,帮助来访者重写生命故事,发掘被忽略的积极力量和例外事件。其焦点是语言、故事和文化叙事,而非内在的心理活动。
-
-
社会工作的本质是职业化的活动。
-
判断: 片面/不准确。
-
辨析: 职业化是现代社会工作的重要特征,但并非其本质。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其核心是利他主义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它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价值,在专业伦理的指导下,帮助个人、群体和社区恢复、增强其社会功能。职业化是其实现这一本质的现代组织形式和保障。
-
二、 简答题
-
社会制度系统的几个层次。
-
本源制度: 最原始、最基本的制度,如家庭制度、经济制度。
-
派生制度: 从本源制度中演化而来,以满足更复杂的社会需求,如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宗教制度。
-
具体规章制度: 在特定领域或组织中,为规范具体行为而制定的细则、章程、规程等,是前两个层次制度的具体化。
-
-
社会网络的功能。
-
社会支持: 提供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如物质援助、服务)、信息支持等。
-
社会融合: 使个体获得归属感,融入社会群体。
-
资源获取: 通过网络关系获取信息、机会和资源(社会资本)。
-
社会控制: 通过群体规范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约束和引导作用。
-
-
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
-
恢复功能: 帮助服务对象恢复受损的社会功能,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
-
预防功能: 提前发现潜在问题,采取措施防止问题的发生或减轻其危害。
-
发展功能: 挖掘个人和社区的潜能,增强其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
-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特点。
-
政府主导与推动: 发展路径呈现出强烈的“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特征。
-
专业化和职业化并行: 在大力发展专业教育的同时,积极推进职业资格认证和岗位开发。
-
嵌入性发展: 专业社会工作依托现有的行政体系(如街道、社区)和社会组织逐步嵌入社会服务体系。
-
本土化探索: 积极寻求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现实国情的结合。
-
-
危机介入理论。
-
核心观点: 关注个体在面临突发、紧急的危机事件时的心理和社会状态。危机是危险与机遇并存,有效的介入可以帮助个体成长。
-
目标: 在有限时间内(通常1-6周),迅速稳定服务对象情绪,恢复其功能水平至少达到危机前状态。
-
原则: 及时处理、有限目标、输入希望、提供支持、恢复自尊、培养自主能力。
-
阶段: 包括建立关系、评估危机、探索资源、制定计划、实施介入、结案与回访。
-
三、 论述题
-
从社会角色理论出发,论述乡村妇女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
社会角色理论要点: 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个体可能面临角色紧张、角色冲突和角色失败等问题。
-
乡村妇女的角色困境:
-
角色超载: 传统角色(照料家庭、农耕)与现代角色(可能外出务工、参与社区事务)叠加,负担过重。
-
角色冲突: 外出务工的经济角色与留守在家的母亲、妻子角色产生冲突;接受新观念与传统性别角色期待产生冲突。
-
角色不清/中断: 在快速社会变迁中,对新的社会角色缺乏明确认知;因婚姻、返乡等原因导致原有角色中断,产生迷茫。
-
角色地位与自我价值感低: 受传统性别观念影响,其劳动和价值常被低估,自我认同感低。
-
-
乡村妇女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
缓解角色压力: 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小组,帮助她们处理角色冲突和压力。
-
促进角色调适: 协助她们清晰界定和平衡多重角色,学习新的角色技能。
-
赋能与角色拓展: 通过能力建设(如技能培训、领导力培养),帮助她们拓展新的、有价值的社会角色(如社区领袖、创业者),提升其社会地位和自我价值。
-
重构社会支持网络: 帮助她们建立正式和非正式的支持系统,分担角色压力。
-
倡导性别平等: 在社区层面倡导改变不平等的性别角色观念,为妇女发展创造更友好的社会环境。
-
-
-
小组工作的三大模式。
-
1. 社会目标模式:
-
理论基础: 社会系统理论、赋权理论、民主理念。
-
核心目标: 提升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其社区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推动社会变迁。小组是公民教育的场所。
-
工作者角色: 使能者、倡导者、资源提供者、榜样。
-
适用: 社区发展、公民教育、社会倡导等小组。
-
-
2. 治疗模式(或矫正模式):
-
理论基础: 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行为理论等。
-
核心目标: 治疗或矫正组员个人的心理、行为问题,恢复其社会功能。小组是治疗环境。
-
工作者角色: 专家、权威、治疗师。
-
适用: 针对有特定行为问题(如成瘾)、情绪困扰或人格障碍的组员。
-
-
3. 互动模式(或互惠模式):
-
理论基础: 系统理论、人本主义、符号互动论。
-
核心目标: 建立组员之间、组员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互助解决问题,促进共同成长。关注“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
工作者角色: 调解者、协调者、资源连接者。
-
适用: 支持性小组、成长性小组,如单亲家庭小组、病友支持小组。
-
-
四、 案例分析题
案例1:
社工在一个偏远的村子,村子中基本都是留守老人,只有少数务工返乡年轻人。村中山清水秀,种植瓜果蔬菜等。
(1) 分析该社区资源。
-
自然资源: 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是发展生态旅游、康养产业的潜在核心资源。
-
物质资源: 种植的瓜果蔬菜等农产品,是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和电商的基础。
-
人力资源:
-
留守老人: 拥有传统的农耕知识、手艺和地方文化记忆,是社区文化的承载者。但需要赋能。
-
务工返乡年轻人: 拥有外部世界的见识、新技能(如可能懂网络、营销)、创业意愿和更强的体力,是社区发展的新动力。
-
-
文化资源: 潜在的乡村传统文化、民俗等。
-
社会资源/问题: 大量留守老人构成的社区,其养老、医疗、精神慰藉等需求本身也是链接外部政策和社会服务资源的契机。
(2) 为该社区设计社区工作计划。
-
模式选择: 采用社区发展模式,强调居民参与和能力建设。
-
总目标: 构建“老有所养、壮有所业”的和谐、有活力的美丽乡村社区。
-
具体计划:
-
建立关系与需求评估: 社工驻村,通过走访、座谈会,与老人和返乡青年建立信任,共同评估社区优势与需求。
-
培育社区组织与骨干: 成立“社区发展议事会”,吸纳老人和青年代表。培育青年成为社区项目带头人。
-
盘活资源,发展生计:
-
“生态农产品”项目: 组织老人和青年成立合作社,对瓜果蔬菜进行绿色认证、统一包装。由青年负责线上销售和物流,老人负责生产和质量把关。
-
“乡村体验”项目: 利用山水资源,开发“农家乐”、“田园采摘”、“自然教育”等短期旅游项目,由青年负责接待和推广,老人可展示手艺、讲述故事。
-
-
完善社区支持体系:
-
“守望相助”养老互助组: 建立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的机制,组织文化娱乐活动,减少孤独感。
-
链接资源: 引入卫生院定期巡诊,链接政府养老、扶贫政策。
-
-
能力建设与文化建设: 为青年提供创业、电商培训;为老人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挖掘和传承乡村文化(如编撰村志、恢复民俗活动)。
-
评估与可持续性: 定期评估项目效果,逐步将管理权移交社区组织,确保项目的可持续运行。
-
案例2:
一个社区中停车很乱,居民为此争吵。社工邀请多方(街道,居委会,月居民代表)参与解决问题..
(1) 本案中社会工作者的做法实现了社区社会工作的哪些目标?
-
任务目标(具体问题解决): 直接目标是解决社区停车混乱问题,改善社区物理环境和秩序,满足居民停车的实际需求。
-
过程目标(人的发展和社区能力提升):
-
促进社区参与: 邀请多方参与,搭建了民主协商的平台,增强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责任感。
-
培养社区自治能力: 通过引导各方共同商讨解决方案,提升了社区自己解决内部问题的能力。
-
建立社会资本: 促进了街道、居委会、居民之间的沟通与信任,构建了和谐的社区关系网络。
-
推动多元共治: 体现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现代社区治理理念。
-
(2) 社会工作者在推动告知、咨询、协商、共同行动和社区自治等过程中可以采取的主要做法。
-
告知: 通过社区公告栏、微信群等渠道,向全体居民单向发布停车问题的现状、危害以及即将启动协商程序的信息。
-
咨询: 通过问卷调查、随机访谈等方式,收集居民对停车问题的具体意见、建议和潜在解决方案。这是双向信息流通的开始。
-
协商:
-
组织召开社区议事会或居民协调会,邀请街道代表、居委会、物业、居民代表等各方参加。
-
社工作为中立的主持人和促进者,确保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引导各方理性表达、倾听对方。
-
运用“头脑风暴”等方法汇集方案,并引导大家对不同方案的利弊进行讨论、妥协,寻求共识。
-
-
共同行动:
-
在达成共识(如制定停车管理公约、划定车位、选举管理小组)后,协助各方明确分工(如街道提供政策支持、居委会协调、物业执行、居民监督遵守)。
-
社工负责资源链接和过程跟进,协调解决行动中出现的新问题,激励各方持续参与。
-
-
社区自治:
-
社工逐渐退居幕后,将管理权和决策权交还给由居民选举产生的“停车管理小组”或居委会。
-
协助社区建立长效监督和执行机制(如公约的修订程序、违规处理流程)。
-
最终目标是使社区在停车乃至其他事务上,能够不依赖外部力量,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