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析题

1. 社会越发达,社会分化水平越高,社会分层空间维度越少。

错误
社会越发达,社会分工越细,社会分化水平越高,社会分层可能呈现多维化趋势(如经济、教育、职业、文化资本等),而非减少。


2. 在法理社会中,家庭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是维系共同价值体系的基础。

错误
法理社会(Gesellschaft)以理性、契约和制度为基础,传统初级关系(如家庭、邻里)的作用减弱,共同价值更多依靠法律、规范和正式组织来维系。


3. 社会问题复杂化,使得社会实践领域不断扩大。

正确
社会问题的复杂化推动社会实践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如心理健康、社区治理、环境保护等新兴领域逐渐被纳入干预范围。


4. 社会策划模式是自下而上的工作方法。

错误
社会策划模式通常是由专家或权威机构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规划过程,强调理性设计与执行,而非基于社区居民自发的参与。


二、简答题

1. 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

  • 客观事实:问题的真实存在及其影响;

  • 公众认知:社会多数成员认可其为问题;

  • 社会影响:对多数人造成不利后果;

  • 系统性:问题与社会结构、制度相关;

  • 可解决性:通过集体行动可能改善。


2. 文化的规范功能

  • 提供行为准则,引导个体符合社会期望;

  • 通过习俗、道德、法律等规范社会秩序;

  • 内化价值观,促进社会整合与稳定。


3. 增权社会工作的特点

  • 强调主体性:尊重服务对象的自主性与能力;

  • 结构性视角:关注权力不平等与资源分配;

  • 过程导向:通过意识提升、技能培养实现赋能;

  • 合作性: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是伙伴关系。


4. 个案工作的“社会-心理”模式

  • 由霍利斯提出,结合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

  • 关注个体心理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

  • 通过改善个体适应与调整环境来解决问题;

  • 技术包括心理支持、资源链接与环境干预。


5. 熟悉情境、社交情境、工作情境互动的目的

  • 熟悉情境(如家庭):满足情感需求,建立亲密关系;

  • 社交情境(如朋友聚会):发展社会网络,实现归属感;

  • 工作情境(如职场):达成工具性目标,实现角色义务。


三、论述题

1. 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系的行动逻辑

  • 理念基础: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助人自助;

  • 角色定位:协调者、服务提供者、倡导者;

  • 实践路径

    • 微观:通过个案、小组工作解决具体问题;

    • 中观:推动社区参与、组织培育;

    • 宏观:参与政策倡导、制度优化;

  • 协同机制:与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形成多元共治;

  • 目标导向:提升民众福祉,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2. 自我实现预言对刻板印象的影响机制

  • 定义:自我实现预言指个体因对某一情境的初始信念而引发符合该信念的行为;

  • 机制过程

    1. 持有刻板印象(如“某群体能力差”);

    2. 基于刻板印象采取区别对待(如减少机会);

    3. 对方感知到偏见,表现符合预期(如成绩下降);

    4. 结果强化原有刻板印象,形成循环;

  • 影响:加剧社会不平等,固化成见,阻碍群体间的理解与融合。


四、案例分析题

1. 叙事治疗模式的特点

  • 问题外化:将人与问题分开,反对标签化;

  • 重视故事:认为人通过叙事建构身份与经验;

  • 挖掘独特结果:寻找例外事件,挑战主导故事;

  • 合作对话:治疗师作为合作伙伴,非权威专家;

  • 重构意义:帮助当事人重写积极的生命故事。


2. 叙事治疗的过程步骤

  1. 问题叙述:倾听当事人对问题的描述;

  2. 问题外化:将问题客观化,如“焦虑困扰了你”;

  3. 寻找独特结果:探索问题之外的例外经验;

  4. 重写故事:基于例外建构新的积极故事;

  5. 巩固新身份:通过见证、文件等方式强化新叙事;

  6. 实践与延伸:鼓励在生活中践行新故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