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局外观察
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介入研究对象的活动,仅以旁观者身份记录和分析现象。常用于定性研究,强调客观性与真实性,但可能因缺乏深入互动而忽略部分情境因素。

2. 测量
指通过系统化的工具或方法,将抽象概念(如幸福感、社会支持)转化为可量化指标的过程。测量需满足信度(一致性)与效度(准确性)要求,是社会研究中数据收集的关键环节。

3. 儿童保护服务
指由政府或社会组织提供的、旨在预防和应对儿童虐待、忽视、剥削等问题的系统性服务。包括风险评估、家庭支持、临时安置、法律干预等,以保障儿童权益与健康发展。

4. 军队社会工作
专门针对军人及其家庭提供的专业服务,涵盖心理支持、家庭关系调适、退役安置、创伤辅导等内容,旨在提升军队凝聚力与军人社会适应能力。


二、简答题

1. 查阅文献时对重点资料需注意的事项

  • 来源权威性:优先选择核心期刊、经典著作、权威机构报告。

  • 时效性与背景:关注文献发表时间与研究背景,避免使用过时或脱离情境的结论。

  • 研究方法与局限性:分析其研究设计、样本选取与方法局限,判断结论的推广价值。

  • 交叉验证:通过多篇文献对比,避免单一研究的偏差。

  • 版权与伦理:引用时注明来源,遵守学术规范。

2.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无优劣之分的原因

  • 互补性:定量研究擅长揭示规律与因果关系,定性研究深入理解现象背后的意义与过程。

  • 问题导向: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问题(如“有多少人”适用定量,“为什么”适用定性)。

  • 数据丰富性:定量数据提供宏观趋势,定性数据补充深层动机与社会文化背景。

  • 范式差异:实证主义倾向定量,建构主义倾向定性,二者反映不同的认识论立场。

3. 终结服务的五种情境

  • 目标达成:服务对象已实现预设目标,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 期限届满:服务合同或项目周期结束,需按计划终止。

  • 对象退出:服务对象主动要求终止关系。

  • 资源限制:因机构资源不足或政策变动无法继续服务。

  • 转介必要:服务对象需求超出当前服务范围,需转至其他专业机构。


三、论述题

1. 老年社区照顾的现状与提升路径

现状分析

  • 政策支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体系逐步建立,但地区间资源不均衡。

  • 服务内容:基础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化娱乐服务初具规模,但精神关怀、临终关怀等深度服务不足。

  • 问题挑战

    • 专业人才短缺,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低;

    • 社区设施不完善,无障碍改造滞后;

    • 老年人参与度低,社会隔离现象普遍。

提升策略

  • 完善政策体系: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落地,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 整合多方资源:建立“社区+社工+志愿者+家庭”联动机制,引入企业与社会组织参与。

  • 专业化发展:加强老年社会工作培训,推广个案管理与多学科团队服务模式。

  • 科技赋能:发展智慧养老平台,提供紧急呼叫、健康监测等数字化服务。

  • 促进社会参与:鼓励老年人加入社区议事、志愿服务,减少社会排斥。


2.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现状与提升路径

现状分析

  • 制度框架:《社区矫正法》实施后,工作规范化提升,但部分地区执行力度不足。

  • 服务内容:以监督、教育、帮扶为主,但心理辅导、就业支持等深度干预较弱。

  • 挑战

    • 社会偏见导致矫正对象融入困难;

    • 社工角色模糊,行政任务挤压专业服务时间;

    • 跨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

提升策略

  • 明确社工角色:强化“监督者+支持者”双重角色,平衡管控与服务。

  • 个性化矫正计划:基于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性方案,注重家庭关系修复与职业技能培训。

  • 资源链接:加强与人社部门、企业合作,拓宽就业安置渠道。

  • 公众教育:通过媒体宣传减少歧视,营造包容氛围。

  • 绩效评估改革:将矫正成效(如再犯罪率、社会适应)纳入考核指标,避免重管理轻服务。


四、案例分析题

1. 社会工作者情绪管理服务提升研究计划书

课题名称:社会工作者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的小组干预研究

一、研究背景
社工常面临职业倦怠、二次创伤等情绪挑战,影响服务质量与个人健康。

二、研究目标

  • 评估社工情绪管理现状与需求;

  • 设计并实施情绪管理小组干预方案;

  • 检验干预效果,提出优化建议。

三、研究方法

  • 研究对象:选取某机构20名一线社工,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 研究设计:前后测实验设计,结合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 干预方案

    • 6次小组活动,每周1次,主题包括情绪觉察、压力应对、自我关怀、团队支持等;

    •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正念训练、同伴分享等方法。

  • 测量工具:职业倦怠量表(MBI)、情绪调节问卷(ERQ)、自编满意度量表。

四、预期成果

  • 验证小组干预对情绪管理的有效性;

  • 形成可推广的社工情绪支持手册;

  • 为机构管理者提供员工关怀策略建议。


2. 西部某乡镇三年社会工作服务提纲

服务总体目标
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协同、农民主体”的农村社会工作体系,助力乡村振兴与社区治理现代化。

分阶段计划
第一年:基础建设与需求摸排

  • 政策依据:对接《乡村振兴促进法》与地方十四五规划。

  • 重点任务

    1. 建立乡镇社工站与村级服务点,配备专职社工;

    2. 开展全覆盖需求调研,聚焦留守老人、儿童、低收入农户等群体;

    3. 培育本地志愿者队伍,链接高校、企业资源。

  • 理由:夯实组织与信息基础,确保服务精准性。

第二年:重点领域服务深化

  • 政策依据:参照《关于加强农村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

  • 重点任务

    1. 老年服务:推广互助养老模式,建设老年活动中心;

    2. 儿童保护:设立“四点半课堂”,开展防侵害教育;

    3. 生计发展:引入农业合作社社工支持,拓展电商销售渠道;

    4. 社区融合:组织文化节、邻里互助小组,修复社会资本。

  • 理由:回应核心群体需求,增强社区内生动力。

第三年:机制固化与成效评估

  • 政策依据:结合政府购买服务政策与社区治理创新要求。

  • 重点任务

    1. 建立“社工+村民骨干+志愿者”可持续服务机制;

    2. 开发本土化服务指标与评估体系;

    3. 总结典型案例,向周边乡镇推广经验。

  • 理由:确保服务长期有效,形成可复制的农村社工模式。

保障措施

  • 争取县级财政资金与项目支持;

  • 加强与民政、农业、教育等部门协作;

  • 建立社工定期培训与督导制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