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局外观察
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介入研究对象的活动,仅以旁观者身份记录和分析现象。常用于定性研究,强调客观性与真实性,但可能因缺乏深入互动而忽略部分情境因素。
2. 测量
指通过系统化的工具或方法,将抽象概念(如幸福感、社会支持)转化为可量化指标的过程。测量需满足信度(一致性)与效度(准确性)要求,是社会研究中数据收集的关键环节。
3. 儿童保护服务
指由政府或社会组织提供的、旨在预防和应对儿童虐待、忽视、剥削等问题的系统性服务。包括风险评估、家庭支持、临时安置、法律干预等,以保障儿童权益与健康发展。
4. 军队社会工作
专门针对军人及其家庭提供的专业服务,涵盖心理支持、家庭关系调适、退役安置、创伤辅导等内容,旨在提升军队凝聚力与军人社会适应能力。
二、简答题
1. 查阅文献时对重点资料需注意的事项
-
来源权威性:优先选择核心期刊、经典著作、权威机构报告。
-
时效性与背景:关注文献发表时间与研究背景,避免使用过时或脱离情境的结论。
-
研究方法与局限性:分析其研究设计、样本选取与方法局限,判断结论的推广价值。
-
交叉验证:通过多篇文献对比,避免单一研究的偏差。
-
版权与伦理:引用时注明来源,遵守学术规范。
2.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无优劣之分的原因
-
互补性:定量研究擅长揭示规律与因果关系,定性研究深入理解现象背后的意义与过程。
-
问题导向: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问题(如“有多少人”适用定量,“为什么”适用定性)。
-
数据丰富性:定量数据提供宏观趋势,定性数据补充深层动机与社会文化背景。
-
范式差异:实证主义倾向定量,建构主义倾向定性,二者反映不同的认识论立场。
3. 终结服务的五种情境
-
目标达成:服务对象已实现预设目标,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
期限届满:服务合同或项目周期结束,需按计划终止。
-
对象退出:服务对象主动要求终止关系。
-
资源限制:因机构资源不足或政策变动无法继续服务。
-
转介必要:服务对象需求超出当前服务范围,需转至其他专业机构。
三、论述题
1. 老年社区照顾的现状与提升路径
现状分析
-
政策支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体系逐步建立,但地区间资源不均衡。
-
服务内容:基础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化娱乐服务初具规模,但精神关怀、临终关怀等深度服务不足。
-
问题挑战:
-
专业人才短缺,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低;
-
社区设施不完善,无障碍改造滞后;
-
老年人参与度低,社会隔离现象普遍。
-
提升策略
-
完善政策体系: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落地,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
整合多方资源:建立“社区+社工+志愿者+家庭”联动机制,引入企业与社会组织参与。
-
专业化发展:加强老年社会工作培训,推广个案管理与多学科团队服务模式。
-
科技赋能:发展智慧养老平台,提供紧急呼叫、健康监测等数字化服务。
-
促进社会参与:鼓励老年人加入社区议事、志愿服务,减少社会排斥。
2.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现状与提升路径
现状分析
-
制度框架:《社区矫正法》实施后,工作规范化提升,但部分地区执行力度不足。
-
服务内容:以监督、教育、帮扶为主,但心理辅导、就业支持等深度干预较弱。
-
挑战:
-
社会偏见导致矫正对象融入困难;
-
社工角色模糊,行政任务挤压专业服务时间;
-
跨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
-
提升策略
-
明确社工角色:强化“监督者+支持者”双重角色,平衡管控与服务。
-
个性化矫正计划:基于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性方案,注重家庭关系修复与职业技能培训。
-
资源链接:加强与人社部门、企业合作,拓宽就业安置渠道。
-
公众教育:通过媒体宣传减少歧视,营造包容氛围。
-
绩效评估改革:将矫正成效(如再犯罪率、社会适应)纳入考核指标,避免重管理轻服务。
四、案例分析题
1. 社会工作者情绪管理服务提升研究计划书
课题名称:社会工作者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的小组干预研究
一、研究背景
社工常面临职业倦怠、二次创伤等情绪挑战,影响服务质量与个人健康。
二、研究目标
-
评估社工情绪管理现状与需求;
-
设计并实施情绪管理小组干预方案;
-
检验干预效果,提出优化建议。
三、研究方法
-
研究对象:选取某机构20名一线社工,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
研究设计:前后测实验设计,结合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
干预方案:
-
6次小组活动,每周1次,主题包括情绪觉察、压力应对、自我关怀、团队支持等;
-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正念训练、同伴分享等方法。
-
-
测量工具:职业倦怠量表(MBI)、情绪调节问卷(ERQ)、自编满意度量表。
四、预期成果
-
验证小组干预对情绪管理的有效性;
-
形成可推广的社工情绪支持手册;
-
为机构管理者提供员工关怀策略建议。
2. 西部某乡镇三年社会工作服务提纲
服务总体目标
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协同、农民主体”的农村社会工作体系,助力乡村振兴与社区治理现代化。
分阶段计划
第一年:基础建设与需求摸排
-
政策依据:对接《乡村振兴促进法》与地方十四五规划。
-
重点任务:
-
建立乡镇社工站与村级服务点,配备专职社工;
-
开展全覆盖需求调研,聚焦留守老人、儿童、低收入农户等群体;
-
培育本地志愿者队伍,链接高校、企业资源。
-
-
理由:夯实组织与信息基础,确保服务精准性。
第二年:重点领域服务深化
-
政策依据:参照《关于加强农村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
-
重点任务:
-
老年服务:推广互助养老模式,建设老年活动中心;
-
儿童保护:设立“四点半课堂”,开展防侵害教育;
-
生计发展:引入农业合作社社工支持,拓展电商销售渠道;
-
社区融合:组织文化节、邻里互助小组,修复社会资本。
-
-
理由:回应核心群体需求,增强社区内生动力。
第三年:机制固化与成效评估
-
政策依据:结合政府购买服务政策与社区治理创新要求。
-
重点任务:
-
建立“社工+村民骨干+志愿者”可持续服务机制;
-
开发本土化服务指标与评估体系;
-
总结典型案例,向周边乡镇推广经验。
-
-
理由:确保服务长期有效,形成可复制的农村社工模式。
保障措施
-
争取县级财政资金与项目支持;
-
加强与民政、农业、教育等部门协作;
-
建立社工定期培训与督导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