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个案管理:一种整合性服务模式,由专业人员为有复杂需求的服务对象,协调多个领域的资源与服务,制定并执行个性化服务计划,以满足其全方位需求并提升服务效率。
  2. 社会服务评估:对社会服务项目的目标达成度、服务过程规范性、服务效果与影响力等进行系统监测、分析和判断的活动,目的是优化服务质量、提升服务价值。
  3. 地区发展模式:社区工作的一种模式,强调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通过居民自主行动解决社区问题,培育社区归属感与自治能力,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
  4. 小组中心模式:小组工作的核心模式之一,以小组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为核心,注重营造安全、信任的小组氛围,引导组员通过互动、分享与支持,实现自我探索、能力提升与问题解决。
  5. 认知的 ABC 理论:由埃利斯提出的心理治疗理论,认为个体的情绪与行为反应(C)并非由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而是由个体对该事件的信念、看法和解释(B)决定,改变不合理信念可调整情绪与行为。

二、简答题

1. 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

  • 家庭是一个整体系统,成员间的互动与关系相互影响,某一成员的问题往往反映家庭系统的失衡。
  • 家庭具有改变的潜能,通过专业干预可激发家庭成员的积极动力,调整家庭互动模式,实现家庭功能改善。
  • 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社会工作需尊重家庭的差异性,采用个性化介入策略。

2. “人在情境中” 的主要观点

  • 个体的行为、心理状态与所处的环境(包括家庭、社区、社会文化等)密切相关,不能孤立看待个体问题。
  • 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社会支持、资源获取、制度政策等)会影响个体的发展与适应,个体也会主动作用于环境。
  • 社会工作介入需同时关注个体自身的能力与需求,以及其所处环境的优势与不足,通过调整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解决问题。

3. 宏观社会工作方法的主要内容

  • 社区工作:以社区为服务对象,通过组织居民参与、培育社区组织、整合社区资源等方式,解决社区公共问题,提升社区整体功能。
  • 社会政策: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估,推动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完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社会行政:对社会服务机构的运营进行管理,包括规划服务项目、调配人力物力资源、监督服务质量等,确保社会服务高效、规范开展。

三、方案设计题

1. 许阿姨家庭社会工作介入方案

许阿姨,82岁,胃道癌切除手术,术后情绪低落,抵抗进食,身体日渐消瘦。家人们特别焦虑,家中充满悲伤,但是家人们各行其是,认为自己的照顾方法最好,因而引发争吵。作为社工,请为许阿姨家庭设计一份社会工作介入方案。

一、服务对象与问题分析

  • 服务对象:82 岁胃癌术后的许阿姨及其家人。
  • 核心问题:许阿姨情绪低落、抗拒进食;家人因照顾方法分歧产生争吵,家庭氛围紧张。

二、服务目标

  1. 短期目标:缓解许阿姨的消极情绪,协助其逐步接受进食,改善身体营养状况;减少家人间的争吵,缓和家庭氛围。
  2. 长期目标:帮助许阿姨建立积极的康复心态,提升家庭照顾能力,构建和谐的家庭支持系统。

三、介入策略

  1. 针对许阿姨的介入
    • 定期与许阿姨沟通,运用倾听、共情技巧疏导其情绪,帮助其表达对疾病与术后恢复的担忧。
    • 联合医护人员,向许阿姨解释术后进食对康复的重要性,根据其口味与身体状况,协助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
    • 鼓励许阿姨参与轻度活动(如床边散步),转移对疾病的过度关注,增强康复信心。
  2. 针对家人的介入
    • 组织家庭会议,引导家人坦诚表达照顾中的困惑与感受,避免指责性语言,促进相互理解。
    • 邀请医护人员为家人开展术后护理知识培训,统一科学的照顾方法,减少分歧。
    • 协助家人明确照顾分工,避免过度劳累,同时鼓励家人相互支持,共同关注许阿姨的情绪与身体变化。

四、服务评估

  • 定期观察许阿姨的情绪状态、进食量与体重变化,评估其身体与心理改善情况。
  • 通过与家人访谈,了解家庭争吵频率、照顾协作程度,评估家庭氛围与照顾能力的提升效果。

2. A 社区二胎妈妈群体社区服务方案

A社区,妈妈们生育二胎,但却无法回归社会性工作,缺乏收入。感觉相比以前在家中受到丈夫更强的控制。妈妈们与丈夫感情越来越疏远,经常发生争吵,家暴甚至离婚的问题。针对该社区,请设计一份社区服务方案。

一、服务背景与问题分析

  • 服务背景:A 社区二胎妈妈因无法回归工作缺乏收入,面临丈夫更强的家庭控制,导致夫妻感情疏远、争吵频发,甚至出现家暴与离婚问题。
  • 核心问题:妈妈们经济不独立、家庭地位弱势;夫妻沟通不畅、权力关系失衡;缺乏社会支持与情绪疏导渠道。

二、服务目标

  1. 短期目标:为妈妈们提供就业技能培训与情绪支持,缓解其焦虑情绪;搭建夫妻沟通平台,减少家庭冲突。
  2. 长期目标:提升妈妈们的经济独立能力与家庭话语权,改善夫妻关系,构建支持二胎妈妈的社区服务网络。

三、服务内容

  1. 就业支持服务
    • 开展灵活就业技能培训,如电商直播、手工制作、家政服务等,结合妈妈们的时间与能力匹配培训内容。
    • 链接社区周边企业、线上就业平台,为妈妈们提供兼职或居家就业岗位信息,协助其实现收入增收。
  2. 家庭关系调适服务
    • 组织夫妻沟通小组,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享等形式,教授夫妻有效沟通技巧,引导丈夫理解妈妈们的需求与压力。
    • 针对存在家暴风险的家庭,联合社区民警、法律工作者开展干预,为妈妈们提供法律咨询与安全保护建议。
  3. 社会支持网络构建
    • 成立二胎妈妈互助小组,鼓励妈妈们分享育儿与生活经验,相互支持、抱团取暖。
    • 邀请心理专家开展情绪管理讲座,帮助妈妈们掌握疏导压力、调节情绪的方法,提升心理韧性。

四、实施步骤

  1. 前期调研:通过问卷、访谈进一步了解社区二胎妈妈的具体需求、就业意向与家庭矛盾情况。
  2. 服务宣传:通过社区公告、微信群等渠道,宣传服务内容与报名方式,吸引妈妈们参与。
  3. 服务开展:按计划开展技能培训、小组活动与讲座,及时收集反馈调整服务内容。
  4. 评估总结:通过参与率、妈妈们的收入变化、夫妻冲突缓解程度等指标评估服务效果,总结经验优化服务。

四、论述题:

某妇女被家暴六次。前几次,忍了丈夫出轨,也忍了家暴。第五次报警,被劝回去,又受到家暴,第六次妇女寻求庇护。丈夫是孤儿,儿童时期父母双亡。有一个七岁的儿子,八个月大的女儿。案主父母健在,还有一个已婚哥哥和一个已婚妹妹,案主与家人的交往和沟通正常,但因为害怕家人担心,不让家人知道自己被家暴的事。请分析李社工运用社会性别视角为案主提供服务时应注意哪些因素?应如何介入?

社会性别视角下家暴案主的服务介入

一、运用社会性别视角需注意的因素

  1. 关注性别权力失衡:案主长期遭受家暴,且丈夫控制欲强,本质是家庭中性别权力不平等的体现。需避免将家暴归因于 “夫妻矛盾”,要看到男性在经济、话语权上的优势对女性的压迫。
  2. 尊重案主的自主选择权:案主因害怕家人担心隐瞒家暴,需尊重其是否告知家人的决定,不强迫其改变,同时为其提供充分信息,协助其理性判断。
  3. 考虑家庭角色与责任的性别差异:案主需照顾七岁儿子与八个月大女儿,丈夫作为孤儿可能缺乏家庭责任意识。需关注性别角色对双方行为的影响,避免让女性独自承担育儿与家庭责任的压力。
  4. 重视社会支持系统的性别差异:案主父母与兄妹是潜在支持,但需考虑亲属可能存在的传统性别观念(如劝和不劝离),引导其提供符合案主需求的支持,而非加重案主心理负担。

二、具体介入策略

  1. 安全保障与情绪疏导
    • 优先确保案主与子女的人身安全,协助其联系庇护所或临时安置场所,避免再次遭受家暴。
    • 运用倾听、共情技巧,为案主提供情绪宣泄渠道,认可其勇敢求助的行为,缓解其因长期家暴产生的自卑、恐惧心理。
  2. 法律与资源支持
    • 链接法律工作者,为案主讲解反家暴法相关权益(如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离婚财产分割、子女抚养权等),协助其根据自身意愿选择法律途径。
    • 提供经济资源信息,如单亲母亲补贴、育儿支持政策等,减轻案主因经济依赖丈夫而难以脱离家暴环境的困境。
  3. 家庭系统干预
    • 与丈夫进行单独沟通,打破其 “控制女性” 的性别观念,指出家暴的违法性与危害性,若其有改变意愿,可推荐参加性别平等与家庭责任相关的辅导小组。
    • 协助案主与家人建立适当沟通,在案主愿意的前提下,向家人说明情况,争取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构建稳定的家庭支持网络。
  4. 长期能力建设与社会融入
    • 为案主提供就业技能培训或职业规划指导,提升其经济独立能力,减少对丈夫的经济依赖,增强其脱离家暴环境的底气。
    • 推荐案主参与女性互助小组,与有相似经历的女性交流,获取情感支持与经验借鉴,逐步重建自信,实现社会融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