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 改变媒介系统
改变媒介系统是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核心概念,指在助人过程中,促使服务对象发生积极改变的中介力量体系。其既包括直接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工作者,也涵盖支持助人过程的机构、资源网络及专业方法(如个案工作技巧、小组活动方案等)。该系统的核心作用是搭建服务对象与改变目标之间的桥梁,通过整合资源、调整互动模式,帮助服务对象突破困境,实现认知、行为或环境的正向转变,是连接服务需求与改变结果的关键纽带。
- 预估
预估是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指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初步接触后,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对服务对象的问题、需求、所处环境及自身资源进行全面评估与分析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明确问题的成因(如个人认知偏差、家庭互动障碍、社会资源缺失等)、服务对象的优势与局限,以及环境中的支持与阻碍因素,为后续制定精准、可行的服务计划提供依据。预估需遵循客观性、系统性原则,常用方法包括访谈、观察、量表测量及文献分析等。
-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分支,指以国家社会救助政策为基础,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方法和技巧,为因贫困、疾病、灾害、失业等原因陷入生活困境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帮助的专业服务。其核心内容包括物质救助支持、心理情绪疏导、能力建设提升(如就业技能培训)、社会融入促进等,最终目标是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困境,恢复社会功能,实现自主生活,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
- 家庭结构图
家庭结构图是社会工作(尤其是家庭社会工作)中常用的可视化评估工具,指用特定符号(如方框代表男性、圆圈代表女性、横线代表婚姻关系等)和线条,系统呈现家庭的成员构成、亲属关系、婚姻状况(如已婚、离异)、代际层次及重要生活事件(如出生、死亡、搬迁)的图形。其核心作用是帮助社会工作者快速梳理家庭结构特征,识别家庭中的互动模式、潜在矛盾(如代际冲突)或资源优势,为分析家庭问题、制定家庭干预方案提供直观、清晰的参考依据。
- 历奇辅导
历奇辅导是一种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小组工作方法,指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趣味性的户外活动或情境任务(如拓展训练、团队协作游戏、角色扮演等),引导参与者在亲身体验中突破自我局限、提升能力的专业服务。其核心逻辑是 “体验 — 反思 — 成长”,即让参与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情绪变化、反思自身行为模式,进而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常用于青少年成长辅导、团队建设、困境人群自信心提升等领域。
二、简答题
- 简述社区社会工作三大过程模式
社区社会工作三大过程模式是基于社区工作不同介入逻辑形成的核心实践框架,分别为地区发展模式、社会策划模式和社区照顾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 地区发展模式:以 “社区自决” 为核心理念,强调通过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培育社区本土领袖,推动居民自主解决社区问题(如环境整治、邻里矛盾调解)。其关键流程包括建立社区关系网络、组织居民参与讨论、开展社区能力建设活动,最终目标是提升社区凝聚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适用于居民参与意愿较强、问题相对温和的社区(如老旧小区自治建设)。
- 社会策划模式:以 “理性规划” 为核心,强调运用科学的方法(如需求评估、数据分析、方案设计)解决社区结构性问题(如公共服务缺失、资源分配不均)。其关键流程包括明确社区需求、制定详细干预方案、整合政府及社会资源、执行并评估方案效果,通常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或机构主导,适用于问题复杂、需要系统资源支持的社区(如新建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规划)。
- 社区照顾模式:以 “以人为本” 为核心,聚焦于社区内脆弱群体(如老年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的照顾需求,强调 “在社区中照顾”(让服务对象留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获得支持)和 “由社区照顾”(整合社区内亲属、邻里、志愿者等资源提供照顾)。其关键流程包括评估服务对象需求、构建社区照顾网络(如居家养老服务站、志愿者帮扶队)、链接专业服务资源(如医护人员、康复师),适用于需要长期照顾、注重生活质量的群体。
- 简述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是社会工作者开展专业服务的标准化流程框架,旨在确保服务的专业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共分为六个核心阶段,具体如下:
- 接案: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接触,了解其求助原因和需求,判断是否属于服务范围,建立初步专业关系的阶段。此阶段需明确服务对象的问题类型(如个人困境、家庭矛盾),告知服务边界和专业伦理,为后续服务奠定信任基础。
- 预估:如名词解释中所述,对服务对象的问题、需求、环境及资源进行全面评估的阶段。通过访谈、观察等方法,分析问题的成因(如个人层面的认知偏差、环境层面的资源缺失),识别服务对象的优势(如个人技能、家庭支持),形成系统的评估报告。
- 计划:根据预估结果制定服务方案的阶段。方案需明确服务目标(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如 “1 个月内缓解服务对象焦虑情绪”“3 个月内帮助服务对象找到兼职工作”)、服务内容(如心理疏导、资源链接)、实施步骤、时间节点及评估方法,同时需与服务对象共同协商,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自主性。
- 介入:社会工作者依据服务计划,运用专业方法(如个案会谈、小组活动、社区倡导)为服务对象提供实际帮助的阶段。此阶段需灵活调整策略,关注服务对象的反馈,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如资源对接受阻、服务对象情绪反复)。
- 评估:对服务效果、服务过程进行全面检验的阶段,分为 “过程评估”(评估服务计划的执行情况,如是否按节点完成、方法是否合适)和 “结果评估”(评估服务目标的达成情况,如服务对象的问题是否缓解、能力是否提升)。评估方法包括访谈、量表测量、档案分析等,评估结果需用于总结经验、改进服务。
- 结案:当服务目标达成、服务对象具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时,结束专业服务关系的阶段。此阶段需与服务对象共同回顾服务过程,巩固服务成果,处理离别情绪,并为服务对象提供后续支持建议(如推荐社区资源),确保服务的持续性。
三、方案设计题
- 基于地区发展模式的 G 市 A 村拆迁安置介入策略
(1)、问题与需求分析
A 村村民对拆迁的反抗源于多重担忧:文化传承断裂(如村落习俗、历史建筑消失)、新环境适应困难(如生活方式改变、邻里关系疏离)、经济收入不稳定(如失去耕种收入、就业无门)、教育资源衔接不畅(如孩子转学难),核心需求是 “在拆迁中保障权益、参与决策、维系文化与生活稳定”。
(2)、地区发展模式介入逻辑
地区发展模式强调 “居民参与、社区自决、能力建设”,因此介入核心是:通过搭建居民与政府的沟通平台,激发村民参与拆迁安置方案设计的积极性,整合社区内外资源,解决村民实际担忧,实现 “拆迁不拆文化、安置更安民心”。
(3)、具体介入策略
建立沟通协商网络,保障村民话语权
- 组织 “村民代表 — 政府 — 社工” 三方协商会议,每月 1 次,邀请村民代表(涵盖老人、青壮年、妇女等群体)反映担忧(如耕种需求、转学问题),政府解读拆迁政策,社工协助梳理诉求,形成 “需求清单” 并纳入安置方案讨论。
- 开设 “拆迁意见信箱”“线上沟通群”,方便村民随时反馈意见,确保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的村民都能参与决策,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抵触情绪。
开展文化保护行动,维系村落文化传承
- 组织 “村落文化梳理小组”,由村民主导、社工协助,记录村落历史(如老建筑故事、传统习俗),拍摄纪录片、制作文化手册;推动政府在新社区规划中保留 “文化展示区”(如复刻村落标志性建筑、设立文化长廊),确保文化记忆不消失。
- 举办 “村落文化节”(如传统手工艺展、民俗表演),邀请新社区周边居民参与,促进 A 村文化与新社区文化的融合,减少村民对 “文化断裂” 的担忧。
搭建资源支持平台,解决实际生活困境
- 就业与经济支持:链接 G 市人社局、当地企业,为村民开展 “就业技能培训”(如家政服务、电商运营),针对有耕种需求的村民,协调政府在新社区周边规划 “集体耕种区” 或对接农业合作社,保障其收入来源;为困难家庭申请 “拆迁过渡生活补贴”,缓解经济压力。
- 教育与生活适应支持:与新社区周边学校沟通,开通 “A 村孩子转学绿色通道”,协助办理转学手续;组织 “新社区生活适应小组”,邀请已搬迁的居民分享经验,带领 A 村村民提前参观新社区(如熟悉超市、医院、学校位置),减少环境陌生感。
培育社区自组织,提升村民自主能力
- 成立 “A 村拆迁安置互助会”,由村民选举会长、副会长,社工协助制定章程,引导互助会自主开展活动(如邻里帮扶、矛盾调解),例如:组织有就业经验的村民帮助无业村民找工作,老人帮助照顾双职工家庭的孩子,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 开展 “社区领袖培训”,针对互助会成员、村民代表,培训沟通技巧、政策解读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使其能长期带领村民参与新社区建设,实现 “拆迁后社区自决”。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王伯需求分析与介入策略
(1)、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需求分析
生态系统理论将服务对象置于 “微观系统(个人)— 中观系统(家庭、社区)— 宏观系统(社会政策、环境设施)” 的互动框架中,王伯的需求需从多系统层面分析:
- 微观系统(王伯个人):身体层面,小腿骨折后行动不便,需康复护理和日常照料(如买菜、做饭);心理层面,丧偶后独居,女儿探望少,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能力层面,因行动受限无法出门,社交活动减少,生活自主性下降。
- 中观系统(家庭与社区):家庭层面,女儿外嫁,照料支持不足,需强化家庭支持网络;社区层面,小区无电梯(7 楼居住)导致王伯出行困难,但居民关系好,可挖掘邻里互助资源;社区缺乏适老化服务(如居家养老、康复上门服务),无法满足王伯的护理需求。
- 宏观系统(社会环境与政策):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政策未覆盖,缺乏电梯加装支持;社会养老服务资源(如社区养老站、上门康复服务)在该小区的供给不足,王伯难以获取专业支持。
(2)、介入核心目标
通过整合微观、中观、宏观系统资源,解决王伯的 “照料、康复、社交、环境障碍” 问题,提升其生活质量和自主性,实现 “在熟悉社区中安心养老”。
(3)、具体介入策略
微观系统:强化个人照料与心理支持
- 康复与日常照料:链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师,每周 2 次上门为王伯提供小腿康复训练(如关节活动、肌肉按摩);协调社区 “居家养老服务站”,提供 “助餐、助洁” 服务(如每天送餐上门、每周 1 次上门打扫卫生),解决王伯行动不便导致的生活难题。
- 心理情绪疏导:社工每周 1 次上门与王伯会谈,倾听其孤独感、担忧(如担心康复效果),通过回忆往事、分享社区趣事缓解负面情绪;鼓励王伯使用视频通话软件,每天与女儿简单沟通,增强情感连接。
中观系统:激活家庭与社区支持网络
- 家庭支持强化:与王伯女儿沟通,理解其外嫁后的照料困境,协助制定 “照料计划”(如每周增加 1 次视频通话,每月除探望外,委托社区社工定期反馈王伯情况);若女儿时间允许,邀请其参与王伯的康复训练,增强家庭照料的参与感。
- 社区邻里互助:利用 “小区居民关系好” 的优势,组织 “邻里帮扶小组”,邀请住在同一栋楼、有空闲时间的邻居(如退休老人、家庭主妇),轮流协助王伯(如帮忙取快递、买日用品);社工定期组织 “楼栋茶话会”,邀请王伯参与,促进邻里互动,减少独居孤独感。
宏观系统:推动环境改造与政策资源链接
- 适老化环境改造倡导:联合社区居委会、小区业主委员会,向当地住建局申请 “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补贴”,重点推动 7 楼所在单元加装电梯(可采用 “政府补贴 + 业主分摊” 的方式);若电梯加装短期内无法实现,协调社区为王伯提供 “临时出行辅助设备”(如折叠轮椅、楼道扶手),缓解上下楼困难。
- 社会政策资源对接:协助王伯申请 “老年人康复补贴”“独居老人关爱服务” 等政策福利,减轻康复和照料的经济压力;链接市级养老服务平台,为王伯登记 “长期照护需求”,优先匹配上门护理、定期健康检查等专业服务,确保长期支持的稳定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