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答题:社区小组工作需注意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社区小组工作的核心是通过群体互动解决共同需求,但易受成员差异、目标偏差等问题影响,需针对性应对。
1. 核心问题与应对策略
| 注意问题 | 实际案例 | 应对策略 |
|---|---|---|
| 成员参与度不均衡 | 社区 “老年智能手机学习小组” 中,仅 3 名活跃成员提问,其余 10 人沉默 | 1. 采用 “轮流分享制”,每人每次小组至少有 1 分钟发言机会;
2. 设计分组任务,将 13 人分为 3 组,每组设 1 名组长带动讨论 |
| 小组目标与成员需求脱节 | 社区 “青少年成长小组” 原定目标是 “学业辅导”,但实际成员更关注 “亲子矛盾” | 1. 开组前通过问卷、1V1 访谈收集成员真实需求,调整目标;
2. 每次小组结束前留 10 分钟 “需求反馈环节”,动态优化内容 |
| 成员间冲突与信任不足 | 社区 “邻里互助小组” 中,两名成员因 “公共区域使用” 曾有矛盾,在小组中互相抵触 | 1. 开组初期开展 “破冰信任游戏”(如 “名字接龙”“优点轰炸”);
2. 当冲突发生时,社工以 “中立者” 身份引导双方表达感受,而非评判对错 |
二、方案设计题:城中村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方案
在某个城中村地区,儿童受到身体虐待,精神虐待,性侵犯,缺乏照顾等问题,为此,爱社区中试行联合妇联、检察院、公安等构建救助儿童保护工作系统。请你结合儿童保护法律、政策及规定,设计一个以社区为本的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方案。
(一)、方案名称
“城中村童安守护”—— 以社区为本的多部门联合儿童救助保护方案
(二)、方案背景
城中村儿童面临身体虐待、精神虐待、性侵犯、缺乏照顾等风险,需依托《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联合妇联、检察院、公安等部门,构建 “预防 – 干预 – 救助” 全链条保护系统。
(三)、核心目标
- 建立社区儿童风险筛查机制,实现虐待、忽视问题早发现;
- 搭建多部门联合响应通道,确保救助行动 24 小时内启动;
- 为受侵害儿童提供心理辅导、临时安置等后续支持,降低伤害影响。
(四)、实施主体与职责分工
| 实施主体 | 核心职责 |
|---|---|
| 社区居委会 | 1. 建立 “城中村儿童信息库”(含年龄、家庭情况、监护人联系方式);
2. 组织社区志愿者开展日常走访,每周至少 1 次排查风险 |
| 妇联 | 1. 接收儿童或居民的求助信息,初步评估风险等级;
2. 为受侵害儿童提供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 |
| 公安部门 | 1. 接到高风险求助(如性侵犯、严重身体虐待)后,1 小时内到场处置;
2. 对施暴者依法调查,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 |
| 检察院 | 1. 对侵害儿童案件提前介入,监督案件办理流程;
2. 为符合条件的儿童申请 “国家司法救助金” |
(五)、实施步骤
- 预防阶段(每月):社区联合妇联开展 “儿童保护宣传活动”,通过海报、讲座向家长、儿童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儿童识别 “身体隐私部位”“危险接触”。
- 干预阶段(24 小时响应):
- 居民或志愿者发现风险后,可通过 “社区儿童保护热线”(如 400-XXX-XXXX)或线下社区服务站求助;
- 妇联 1 小时内完成风险评估(低风险:家庭沟通指导;高风险:公安 + 检察院介入)。
- 救助阶段(长期跟踪):
- 为受侵害儿童链接临时安置资源(如儿童福利机构);
- 妇联联合社工每月开展 2 次心理辅导,持续 6 个月;
- 检察院定期回访,确保施暴者未再实施侵害,儿童生活恢复正常。
(六)、法律与政策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 “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应当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为多部门联合保护提供法律基础;
- 《反家庭暴力法》:规定 “公安机关接到家庭暴力报案后应当及时出警”,支持公安部门快速处置家庭虐待行为;
- 《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 “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形成保护合力”,指导方案中多主体分工协作。
三、论述题
1. 程序逻辑模式(PLM)的内容、运行过程及在社会工作中的限制
(1)PLM 的内容与运行过程
程序逻辑模式(PLM)是社会工作项目设计与评估的工具,核心是通过 “目标 – 投入 – 活动 – 产出 – 成果” 的逻辑链,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
核心内容:包含 5 个关键要素,各要素呈递进关系:
- 目标:项目最终要实现的长期效果(如 “降低社区青少年辍学率”);
- 投入:实施项目所需的资源(如社工人力、资金、场地);
- 活动:为达成目标开展的具体行动(如 “青少年学业辅导课”“亲子沟通工作坊”);
- 产出:活动直接产生的短期结果(如 “100 名青少年参与辅导课,80 人完成课程”);
- 成果:产出带来的长期影响(如 “参与课程的青少年中,90% 未辍学,学业成绩提升”)。
-
运行过程:分 4 个步骤,呈循环式推进:
- 规划阶段:明确项目目标,倒推所需投入、活动(如目标是 “降低社区老年孤独感”,则投入需 “2 名社工 + 社区活动室”,活动为 “每周 1 次老年社交小组”);
- 执行阶段:按计划开展活动,记录投入使用情况、活动参与人数;
- 监测阶段:对比 “实际产出” 与 “预期产出”(如预期 80 人参与小组,实际 60 人,分析原因);
- 评估阶段:判断成果是否达成目标(如老年孤独感量表得分是否下降),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下一轮项目。
(2)PLM 在社会工作中的限制与挑战(结合案例)
以 “社区低收入家庭儿童课后辅导项目” 为例,PLM 的限制主要体现在 3 个方面:
-
限制 1:忽视服务对象的动态需求,逻辑链易僵化案例中,项目按 PLM 规划 “投入 2 名社工,开展数学辅导活动”,预期产出 “50 名儿童参与”。但实际服务中,儿童更需要英语辅导,且部分儿童因家长加班无法按时参加。PLM 的固定逻辑链难以快速调整,导致参与率仅 30%,未达预期。挑战:社会工作需灵活响应服务对象需求,而 PLM 的 “规划 – 执行” 线性流程,对突发、动态需求的适配性不足。
-
限制 2:成果评估难以量化,易忽略 “隐性效果”案例中,项目目标是 “提升儿童学业自信”,PLM 要求通过 “成绩提升分数”“参与活动次数” 量化成果。但部分儿童成绩未明显提升,却更愿意主动提问(隐性效果),PLM 难以评估此类非量化成果,导致项目被判定 “部分未达标”。挑战:社会工作的效果常包含心理、社交等隐性层面,PLM 侧重量化指标,易低估服务的实际价值。
-
限制 3:依赖稳定投入,抗风险能力弱案例中,项目按 PLM 规划 “投入 10 万元资金用于场地租赁、教材采购”,但中期因资金未及时到账,不得不减少活动次数。PLM 的逻辑链以 “投入稳定” 为前提,一旦资源中断,整个流程易断裂。挑战:社会工作常面临资金、人力波动,PLM 对资源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不足。
2. 政府招募社工传递福利与购买社会服务的专业性及作用(结合案例)
以 “某市社区困境老人帮扶” 为例,政府通过 “直接招募社工” 和 “购买社会组织服务” 两种方式传递福利,二者的专业性与作用存在差异。
(1)两种服务传递方式的专业性对比
| 对比维度 | 政府直接招募社工 |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 |
|---|---|---|
| 人员专业性 | 社工由政府统一招聘,需持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但服务内容受行政任务限制(如需配合社区人口普查),专业自主性较弱 | 社会组织的社工多有专项服务经验(如 “失能老人照护”),服务方案由专业团队设计,可根据老人需求调整,专业自主性强 |
| 服务流程专业性 | 服务流程按政府行政规定执行(如每月上门 1 次),缺乏个性化评估,难以满足老人差异化需求(如部分老人需每周 3 次上门护理) | 社会组织会先对老人进行 “需求评估”(如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再制定个性化服务计划,流程更符合社会工作 “个别化” 原则 |
(2)两种服务传递方式的作用
-
政府直接招募社工的作用:
- 保障服务覆盖广度:社工由政府分配到各社区,可快速覆盖偏远社区的困境老人,避免服务 “空白区”;
- 提升服务稳定性:社工为事业单位编制或长期合同,服务团队流动性低,老人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帮扶(如固定社工每月上门为同一老人理发、代购)。
-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作用:
- 提升服务精准度:社会组织可提供专项服务(如为失智老人开展 “记忆训练小组”,为独居老人提供 “心理陪伴热线”),精准解决老人特定需求;
- 激发社会力量参与:通过购买服务,社会组织获得资金支持,可进一步联动企业、志愿者参与帮扶(如链接企业捐赠轮椅,组织大学生志愿者陪老人聊天),形成 “政府 + 社会” 的多元帮扶格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