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个案管理:是社会工作领域中一种整合性的服务模式,指社会工作者通过协调、整合各类资源,为具有复杂需求的服务对象提供持续性、个性化的专业支持。其核心在于围绕服务对象的整体需求,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网络,确保服务的连贯性与有效性,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多重问题,提升其社会功能与生活质量,常见于医疗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等领域。
  1. 家庭社会工作: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与方法,协助家庭解决内部矛盾、改善家庭互动模式、提升家庭功能的专业服务。它聚焦家庭系统中的关系问题(如亲子冲突、夫妻矛盾)、经济困境、成员心理困扰等,通过家庭治疗、家庭辅导、资源链接等方式,促进家庭和谐稳定,同时帮助家庭成员在家庭支持下实现个人成长,适应社会环境变化。
  1. 专业化:指某一职业或领域通过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规范的职业标准、专业的教育培训以及严格的伦理约束,逐步提升其专业性与社会认可度的过程。在社会工作领域,专业化体现为社工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如社会学、心理学)、专业的服务技能(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并遵守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以确保服务的科学性与专业性。
  1. 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群体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信任、规范、合作网络等无形资本。它分为个体社会资本(如个人的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网络)与集体社会资本(如社区的互助氛围、社会组织的合作机制)。社会资本能够帮助个体获取信息、资源与支持,促进群体间的合作与信任,对社区发展、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社会工作服务中需重点挖掘与培育的资源。
  1. 督导:是社会工作领域中保障服务质量、促进社工专业成长的重要机制,指由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督导者(如资深社工、社工机构管理者),通过定期指导、培训、反馈等方式,对新入职或经验不足的社工(被督导者)提供专业支持。其内容包括服务技能指导、伦理困境解决、情绪支持、职业规划建议等,旨在帮助被督导者提升服务能力,确保社会工作服务符合专业标准与伦理要求。
二、简答题
  1. 简述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阶段
小组社会工作是通过群体互动促进成员成长与问题解决的服务模式,其发展通常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准备阶段:社工需明确小组目标(如 “青少年成长小组”“老年人互助小组”)、确定小组性质(支持性小组、治疗性小组等)、招募合适的组员、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准备小组所需的场地与资源,同时建立社工与组员间的初步信任。
(2)开始阶段(破冰阶段):组员初次相聚,易出现陌生感、紧张感,互动较少。社工的核心任务是引导组员自我介绍、建立小组规范(如尊重他人、积极参与),通过破冰活动(如小游戏、分享小话题)打破陌生感,促进组员间的初步互动,明确小组目标与意义。
(3)中期转折阶段(冲突阶段):随着互动增多,组员可能出现意见分歧、角色竞争甚至冲突(如 “某组员主导发言,其他组员不满”)。社工需正视冲突的合理性,引导组员理性表达观点,通过沟通与协商解决冲突,同时帮助组员调整角色,促进小组凝聚力的初步形成。
(4)后期成熟阶段(功能发挥阶段):小组凝聚力显著提升,组员间信任度高,能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分享经验与支持彼此。社工的任务是引导组员围绕小组目标开展深度互动(如问题讨论、经验分享、实践活动),鼓励组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小组资源解决自身问题或实现成长目标。
(5)结束阶段:小组即将解散,组员可能出现失落感、不舍情绪,部分组员还可能担心离开小组后无法维持改变。社工需提前告知组员小组结束的时间,引导组员回顾小组历程、分享成长收获,协助组员制定后续计划(如如何维持小组中习得的技能),处理离别情绪,确保小组效果的延续性。
  1. 简述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需求的评估方式
社工对服务对象需求的评估是开展专业服务的前提,需结合多种方式确保评估的全面性与准确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直接访谈法:社工通过与服务对象面对面沟通,直接了解其需求。访谈中需运用开放式问题(如 “你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鼓励服务对象表达想法与感受,同时关注其语言背后的潜在需求(如服务对象说 “没钱吃饭”,可能还隐含 “就业需求”)。访谈时需注重营造信任氛围,避免评判性语言。
(2)观察法:社工通过观察服务对象的行为、情绪状态、生活环境等,间接评估其需求。例如,观察儿童是否存在孤僻行为(可能隐含 “社交需求”)、观察家庭居住环境是否拥挤(可能隐含 “住房需求”)。观察需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3)资料分析法:社工收集与服务对象相关的现有资料,如家庭档案、医疗记录、学校报告、社区统计数据等,通过分析资料了解服务对象的历史背景、现有问题与潜在需求。例如,通过低保家庭档案,可了解服务对象的经济状况与基本生活需求。
(4)问卷调查法:针对群体服务对象(如社区居民、学校学生),社工可设计结构化问卷,收集其共性需求。问卷内容需简洁明了,涵盖基本信息、需求类型(如生活、教育、就业)等,适用于大规模需求调研。
(5)生态系统评估法:从服务对象所处的 “微观系统(家庭、个人)、中观系统(学校、社区)、宏观系统(政策、社会文化)” 出发,全面评估其需求。例如,评估青少年需求时,不仅关注其个人心理状态,还需了解家庭互动、学校环境、社会支持政策等对其需求的影响,避免单一视角的局限。
三、论述题
(1)论述什么是 “五社联动”
“五社联动” 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服务中形成的创新机制,核心是通过 “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 五方主体的协同合作,整合资源、优化服务,解决社区问题、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其内涵与各主体角色如下:
  • 社区:作为平台载体,是 “五社联动” 的基础。社区需搭建沟通协调平台,整合辖区内的空间资源(如社区活动室)、信息资源(如居民需求档案),同时引导居民参与社区事务,为其他主体提供服务场景与需求导向。
  • 社会组织:作为服务提供者,是 “五社联动” 的重要支撑。社会组织(如社区服务中心、公益基金会)可依托自身专业优势,设计针对性服务项目(如儿童托管、老年人照料),弥补政府与社区服务的不足,同时链接外部资源,丰富服务内容。
  • 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协调者,是 “五社联动” 的核心纽带。社工需发挥专业能力,评估社区需求(如案例中 “儿童玩耍空间不足” 的需求)、设计服务方案、协调各方主体合作(如推动社区与物业沟通)、培育社区志愿者与社会组织,确保联动机制的高效运转。
  • 社区志愿者:作为服务参与者,是 “五社联动” 的补充力量。志愿者多为社区居民,熟悉社区情况,可参与日常服务(如儿童陪伴、绿地维护),同时带动更多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增强社区凝聚力,降低服务成本。
  • 社会慈善资源:作为资源供给者,是 “五社联动” 的保障。社会慈善资源包括企业捐赠、公益基金、爱心人士资助等,可为社区服务提供资金、物资支持(如案例中建设儿童游乐设施的资金),解决服务开展中的资源短缺问题。
“五社联动” 的核心优势在于打破主体间的壁垒,形成 “需求共探、资源共享、责任共担” 的协同治理格局,避免单一主体(如社区、物业)推诿责任的问题,高效解决社区复杂矛盾。
(2)论述社工怎么利用 “五社联动” 建立儿童友好型社区(结合案例)
案例中,社区因 “儿童无玩耍空间、践踏草坪引发居民矛盾”,且社区与物业推诿责任,需通过 “五社联动” 整合五方资源,从 “空间建设、矛盾化解、长效维护” 三方面建立儿童友好型社区,具体路径如下:
  1. 以 “社区” 为平台,摸清需求、搭建沟通机制
社工首先联合社区居委会,通过居民座谈会、儿童需求问卷、实地调研等方式,明确社区儿童的玩耍需求(如 “需要安全、就近的游乐空间”)、居民对草坪保护的意见,同时梳理社区现有资源(如中央小块绿地的面积、可利用的闲置空间)。其次,推动社区搭建 “多方沟通平台”,组织物业、儿童家庭、无孩家庭定期召开协调会,打破 “相互推责、争吵” 的僵局,引导各方表达诉求,形成 “解决儿童玩耍问题” 的共识。
  1. 以 “社会组织” 为支撑,设计专业服务与项目
社工链接辖区内的 “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如儿童公益机构、社区发展协会),共同设计 “儿童友好空间建设项目”:一方面,由社会组织提供专业的儿童空间设计方案(如将中央绿地的部分区域改造为 “微型儿童游乐区”,采用防滑、安全材料,搭配绿植隔离带,避免践踏草坪);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可开展 “儿童友好社区倡导活动”(如儿童绘画比赛 “我心中的玩耍空间”、居民亲子活动),增进无孩家庭对儿童需求的理解,化解矛盾。
  1. 以 “社会工作者” 为纽带,协调资源、推动落地
社工作为核心协调者,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① 协调物业承担部分责任,如允许对中央绿地进行合理改造、负责游乐设施的日常安全检查;② 引导儿童家庭参与空间建设,如组织家长志愿者参与游乐设施的安装与维护;③ 针对 “草坪保护” 问题,设计替代方案(如在游乐区周边种植耐踩踏的草坪品种),平衡儿童玩耍需求与居民对环境的保护需求。
  1. 以 “社区志愿者” 为补充,参与服务与长效维护
社工联合社区招募两类志愿者:① “儿童陪伴志愿者”(如社区内的大学生、退休教师),定期在儿童游乐区组织游戏活动,引导儿童安全玩耍;② “环境维护志愿者”(包括有孩家庭与无孩家庭的居民),共同负责游乐区及周边草坪的日常清洁与维护,增强居民对社区空间的 “主人翁意识”,避免后续矛盾复发。
  1. 以 “社会慈善资源” 为保障,解决资金与物资短缺
针对 “游乐设施建设资金不足” 的问题,社工通过以下方式链接社会慈善资源:① 向本地企业、公益基金会申请专项资助,用于购买儿童游乐设施(如滑梯、秋千);② 发起 “社区微公益众筹”,鼓励居民自愿捐款,同时争取街道办的专项资金支持;③ 链接爱心企业捐赠安全材料、绿植等物资,降低建设成本,确保儿童友好空间能够顺利落地。
通过 “五社联动” 的协同作用,不仅能解决案例中 “儿童无玩耍空间、居民矛盾” 的核心问题,还能形成 “儿童友好型社区” 的长效机制 —— 社区提供平台、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社工协调各方、志愿者参与维护、慈善资源提供保障,最终实现社区治理的良性循环。
四、方案设计题:小罗个案跟进服务方案
一、案主基本情况
  • 基本信息:小罗,男,17 岁,初中毕业未考上理想高中,辍学在家沉迷网络,希望成为职业电竞选手;父母离异,与母亲共同生活;母亲因疾病无法工作,家庭靠低保维持生活,经济困难。
  • 核心问题:① 学业困境:辍学后拒绝民办职业学校,缺乏明确的学业规划;② 职业认知偏差:对 “职业电竞选手” 的职业要求、风险缺乏客观认知,盲目追求;③ 家庭支持不足:母亲焦虑且缺乏有效沟通方式,家庭经济困难限制资源获取;④ 心理状态:可能因学业挫折、家庭压力产生自卑、迷茫情绪,依赖网络逃避现实。
  • 服务目标:帮助小罗理性认知职业与学业,缓解家庭矛盾,提升个人能力,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发展计划。
二、服务理论依据
  1. 认知行为理论:聚焦小罗对 “职业电竞” 的认知偏差,通过引导其客观分析职业要求,调整非理性认知,进而改变 “沉迷网络、拒绝学业” 的行为。
  1. 家庭系统理论:将小罗与母亲的关系视为一个系统,通过改善母子沟通模式,缓解母亲的焦虑情绪,增强家庭支持功能。
  1. 优势视角理论:挖掘小罗的优势(如对电竞的兴趣、年轻有活力),将 “电竞兴趣” 转化为积极发展的动力(如结合电竞相关职业方向规划未来),而非单纯否定其想法。
三、服务目标(分阶段)

商品房只有中央有小块绿地,儿童没地方玩耍,只能践踏草坪,引起其他居民的意见,社区、物业都相互推责任,儿童家庭和没有孩子的家庭相互争吵,这个矛盾很多年了都无法解决。社工决定用五社联动的方式建立儿童友好型社区。

  • 论述什么是五社联动?
  • 论述社工怎么利用“五社联动“建立儿童友好型社区?

  1. 短期目标(1-2 个月):① 建立信任关系,缓解小罗与母亲的紧张沟通;② 帮助小罗客观了解 “职业电竞选手” 的职业现状、能力要求与风险;③ 缓解母亲的焦虑情绪,学习与小罗的有效沟通技巧。
  1. 中期目标(3-4 个月):① 协助小罗探索学业与职业的结合点(如电竞相关专业、职业教育方向);② 链接资源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如申请助学金、母亲的医疗帮扶);③ 帮助小罗减少网络沉迷时间,培养其他兴趣爱好(如运动、电竞相关知识学习)。
  1. 长期目标(5-6 个月):① 小罗制定明确的学业 / 职业计划(如重返职业学校学习电竞相关专业、或学习其他技能);② 母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家庭支持功能提升;③ 小罗具备自主规划能力,能够理性面对未来挑战,脱离对网络的过度依赖。
四、服务实施阶段与具体内容

小罗,案主,男,17岁,由于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辍学在家沉迷网络,想要当一名职业的电竟选手。小罗妈妈为小罗找了一所民办职业学校,小罗勉强上了一段时间学,但觉得学校学习氛围不好于是又辍学了。小罗妈妈非常焦虑,想让小罗去上学,但小罗一心想当职业电竟选手。小罗父母离异,妈妈因疾病无法工作,家里靠低保生活。根据小罗的情况,请为小罗设计一个个案跟进服务方案。

服务目标
  1. 短期(1-2 月):与小罗建信任,了解其网瘾、电竞认知与需求;缓解母亲焦虑,改善母子沟通。
  1. 中期(3-6 月):帮小罗正确认识电竞行业,评估自身潜力;提供学业建议,链接家庭经济与心理资源。
  1. 长期(6-12 月):助小罗明确发展方向,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完善家庭支持系统。
核心服务
  1. 心理支持:每周 1-2 次访谈小罗,每月 1 次访谈母亲,结合量表评估与辅导。
  1. 认知引导:分享电竞行业实况,帮小罗自我评估、探索职业,引导重视学业并规划路径。
  1. 家庭与资源:组织母子沟通培训与家庭活动,链接经济援助、电竞、教育及就业资源。
实施与评估
分四阶段(1-4 周建关系、5-16 周心理认知引导、17-28 周家庭资源链接、29-48 周巩固结案)推进。通过访谈、量表重测、行为观察评估,每 4 周短期评估、16/28 周中期评估、48 周结案评估。结案后 3、6、12 月跟踪回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