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 涂尔干: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学学科奠基人之一,被称为 “实证主义社会学之父”。他主张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提出 “社会事实” 理论,认为社会是客观存在的有机整体,代表作有《社会分工论》《自杀论》等。
- 社会分层:指社会成员因占有不同的社会资源(如财富、权力、声望),而在社会结构中形成不同等级层次的现象。常见分层标准包括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职业类型等,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 认知行为理论:一种心理学与社会工作交叉的理论,核心观点是个体的思想、信念(认知)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它主张通过改变个体不合理的认知模式,来调整不良情绪和行为,常用于心理辅导与行为干预。
- 抽样调查:一种社会研究方法,指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按照随机或非随机原则抽取一部分样本进行调查,再通过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征。这种方法能节省时间和成本,是社会调查中常用的方式。
- 地区发展模式:社会工作中社区工作的重要模式之一,强调通过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整合社区内外部资源,解决社区共同问题,提升社区凝聚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最终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
二、简答题
1. 简述个人社会化及可能的条件
个人社会化: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通过学习社会规范、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从 “生物人” 转变为 “社会人”,并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贯穿人从婴幼儿到老年的整个生命历程。
其实现条件主要包括:
- 个体自身条件:具备正常的大脑功能和学习能力,这是社会化的生理基础,若存在严重智力缺陷,会阻碍社会化进程。
- 社会环境条件: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家庭是初级社会化场所,学校传递系统知识与规范,同辈群体影响行为选择,大众传媒塑造认知。
- 社会支持条件:社会提供稳定的秩序、明确的规范(如法律、道德)和必要的资源(如教育、就业机会),为个体社会化提供保障。
2. 简述个案工作的本质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其本质是社会工作者以专业理念为指导,运用专业技巧,与有需要的个体(案主)建立信任关系,协助案主挖掘自身潜能、解决心理或社会问题、改善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核心本质可概括为三点:
- 专业性:基于社会工作价值观(如尊重、接纳、保密)和专业理论(如心理社会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开展,区别于普通的人际帮助。
- 个别化:根据案主的独特经历、需求和问题,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而非 “一刀切”。
- 赋能性:重点在于激发案主自身能力,而非单纯给予帮助,最终实现案主的自我成长与独立解决问题。
3. 简述小组动力及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小组动力:指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成员与小组领导者之间、成员与小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心理与行为力量,包括凝聚力、沟通模式、角色分工、冲突与解决等。
对社会工作的启示主要有:
- 重视小组凝聚力建设:通过设计合作性活动,促进成员间的信任与接纳,增强小组归属感,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 关注角色与沟通:及时发现小组中不合理的角色分工(如 “沉默者”“控制者”)和沟通障碍,引导成员平等、有效沟通,避免冲突升级。
- 善用冲突的积极作用:小组冲突并非完全负面,社会工作者可引导成员理性讨论冲突原因,将冲突转化为解决问题、促进小组成长的契机。
三、论述题
1. 详细论述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标准,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化面临哪些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1)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标准
社会工作专业化是指该职业从 “非专业” 向 “专业” 转变的过程,核心标准可分为以下 5 个维度:
- 专业理论体系:具备系统、成熟的理论基础,如心理社会理论、生态系统理论、赋权理论等,能为实务工作提供科学指导,而非依赖经验。
- 专业伦理规范:有明确的伦理准则,如尊重案主自决、保护案主隐私、避免利益冲突等(如《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规范从业者行为。
- 专业技能体系:从业者需掌握专业技巧,如个案工作中的倾听与同理心、小组工作中的带领技巧、社区工作中的资源整合方法,且需通过系统培训获得。
- 专业资格认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如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初级、中级、高级)才能执业,确保从业者具备专业能力。
- 专业组织与社群:有代表性的专业组织(如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能推动行业研究、制定行业标准、维护从业者权益,促进专业交流与发展。
(2)社会工作专业化面临的问题
- 实务与理论脱节:部分从业者仅依赖经验开展工作,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不足,导致工作缺乏科学性,难以应对复杂问题。
- 专业认同度低: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模糊,常将其与 “志愿者”“居委会大妈” 混淆,从业者自身也可能因职业声望低、薪酬待遇差,缺乏专业归属感。
- 资格认证与实务能力不匹配:部分通过资格考试的从业者,因缺乏实务经验,难以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同时,部分长期从事实务的人员,因未通过认证,无法获得专业身份认可。
- 伦理困境频发且缺乏解决机制:实务中常出现伦理冲突(如案主自决与保护案主人身安全的矛盾),但部分机构缺乏伦理咨询机制,从业者难以获得专业支持。
(3)造成问题的原因
- 教育体系不完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中,理论教学占比过高,实务课程(如模拟实训、实习)不足,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实务工作,加剧 “理论与实务脱节”。
- 社会认知偏差与政策支持不足:政府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大众未认识到其专业价值;同时,部分地区对社会工作机构的财政支持有限,导致机构难以提高从业者薪酬,进而影响专业认同度。
- 资格认证制度存在缺陷:当前资格考试偏重理论考核,对实务能力的评估不足;且认证后的继续教育机制不完善,难以保证从业者持续提升实务能力。
- 行业发展起步较晚: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始于 21 世纪初,相较于欧美国家(如美国已有百年历史),专业组织建设、伦理规范落地、实务模式成熟度均存在差距,尚未形成完善的行业生态。
2. 论述什么是社会资本,社会工作怎样建构更加丰富的社区工作资本?
(1)什么是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概念,后经科尔曼、帕特南等学者发展,核心指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网络中所拥有的、能带来实际收益的社会关系资源,可分为三个层次:
- 个体层面:个人通过人际关系网络获得的支持(如朋友帮忙找工作、邻居提供生活协助)。
- 社区层面:社区内居民之间的信任、合作、互助关系,以及社区组织(如居委会、志愿者团队)所整合的资源。
- 社会层面:整个社会的信任水平、规范体系、网络结构,影响社会整体的运行效率。
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包括信任、规范、网络:信任是基础,规范(如社区公约)保障合作,网络(如邻里网络、组织网络)是资源流动的载体,三者共同作用,能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升集体行动能力。
(2)社会工作建构丰富社区社会资本的路径
社会工作以 “助人自助” 为核心理念,可从以下 4 个方面推动社区社会资本的建构:
-
培育社区信任,夯实社会资本基础
- 开展邻里互动活动:组织 “邻里节”“社区聚餐”“亲子手工坊” 等活动,打破居民间的陌生感,促进面对面交流,逐步建立情感信任。
- 建立透明化机制:协助社区居委会公开事务(如社区经费使用、活动规划),通过居民议事会让居民参与决策,增强居民对社区组织的制度信任。
-
完善社区规范,保障社会资本有序运行
- 协助制定社区公约:组织居民共同讨论,制定涵盖环境卫生、邻里互助、公共设施使用等内容的社区公约,让规范源于居民需求,提升遵守意愿。
- 建立奖惩机制:对遵守公约、参与社区服务的居民(如志愿者)给予表彰(如 “社区之星” 称号);对违反公约的行为,通过居民调解而非强制处罚,维护规范的公正性。
-
搭建社区网络,拓展社会资本载体
- 构建居民互助网络:以楼栋为单位,建立 “邻里互助小组”,登记居民的技能(如维修、医疗、教学)和需求,搭建 “技能互换” 平台,让资源在居民间流动。
- 链接外部资源网络:协助社区与企业、高校、公益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如引入企业赞助社区活动、邀请高校志愿者开展社区教育、对接公益组织提供专业服务(如心理咨询),丰富社区资源供给。
-
培育社区组织,强化社会资本造血能力
- 支持社区自组织发展:协助居民成立兴趣类组织(如广场舞队、书法社)、服务类组织(如老年照料队、儿童托管班),通过培训组织骨干、提供活动场地,提升组织的自主运营能力。
- 推动组织间合作:组织不同社区组织联合开展活动(如 “兴趣社 + 互助组” 共同举办关爱老人活动),促进组织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 “社区组织联盟”,增强社区整体行动能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