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 社会工作伦理:指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中需遵循的价值准则与行为规范,核心是保障服务对象权益、维护专业公信力,涵盖尊重自决、保密、避免利益冲突等关键原则。
- 危机干预:针对处于急性危机状态(如创伤事件、自杀倾向、重大生活变故)的个体或群体,通过短期、主动的专业介入,帮助其缓解危机情绪、恢复心理平衡、重建应对能力的干预方式。
- 社会排斥:指个体或群体因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被排除在正常的社会资源获取、社会参与及社会关系网络之外,无法平等享受社会福利与发展机会的现象。
- 优势视角:社会工作中的一种实践视角,强调聚焦服务对象自身的能力、资源、经验与潜力,而非仅关注问题与缺陷,通过挖掘优势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我成长与问题解决。
- 双盲实验:科研领域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指实验者与被实验者均不清楚被试者所属的实验组(接受干预)或控制组(不接受干预),以此减少主观偏见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保证数据的客观性。
二、简答题
1. 简述理论在实践中的作用
-
- 指导方向: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清晰框架,帮助工作者明确服务目标、选择合适的介入方法,避免实践的盲目性。
-
- 解释现象:帮助工作者理解服务对象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个人、家庭、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为分析问题提供专业视角。
-
- 预测与评估:基于理论可预测干预行动可能产生的效果,同时为服务过程中的阶段性评估和最终效果评估提供判断标准。
2. 简述小组在初级阶段的工作重点
-
- 建立信任关系:通过破冰活动、规则讨论等方式,促进组员间相互熟悉,减少陌生感,营造安全、包容的小组氛围。
-
- 明确小组目标与规则:向组员清晰说明小组的目的、预期成果及运行规则(如出勤、保密、发言秩序),统一组员对小组的认知。
-
- 引导组员适应角色:帮助组员理解自身在小组中的角色,鼓励其尝试表达想法,初步建立组员与小组的联结,为后续阶段奠定基础。
三、论述题:发展型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和作用
发展型社会工作以 “能力建设、资产积累、社会融合” 为核心,聚焦乡村长远发展与村民主动参与,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多维度功能与作用,具体如下:
1. 核心功能:赋能乡村内生发展能力
- 个体能力建设:针对村民开展技能培训(如农业技术、电商运营、手工制作),提升其就业与创业能力;同时通过教育支持、意识引导,增强村民的权利意识与参与意识,推动村民从 “被动接受帮扶” 转向 “主动参与发展”。
- 社区组织培育:协助乡村建立村民议事会、合作社、志愿服务队等本土组织,培养村民骨干,完善乡村自治机制,让村民能够自主管理社区事务、协商解决乡村问题(如基础设施维护、公共资源分配)。
2. 关键作用:链接资源与优化乡村生态
- 资源整合与链接:发挥专业中介角色,链接政府政策资源(如乡村振兴补贴、产业扶持资金)、社会公益资源(如企业捐赠、高校技术支持)及市场资源(如农产品销售渠道、旅游合作项目),填补乡村发展中的资源缺口。
- 改善乡村社会关系:通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如节日庆典、民俗传承)、邻里互助项目,化解乡村内部矛盾(如土地纠纷、宗族隔阂),重建乡村凝聚力,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 助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结合乡村特色资源(如生态环境、传统文化),协助规划特色产业(如乡村旅游、生态农业、非遗手作),同时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避免过度开发,保障产业长期收益与村民利益。
四、方案设计题
(1) X 社区青少年性健康调查问卷(核心问题)
- 你的年龄段是?(可多选:A.12-14 岁 B.15-17 岁 C.18-20 岁 D.21-24 岁)
- 你主要通过哪些渠道了解性健康知识?(可多选:A. 学校课程 B. 父母 / 家人 C. 网络 / 社交媒体 D. 朋友 E. 科普书籍 F. 从未了解)
- 你是否清楚 “意外怀孕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方法”?(单选:A. 非常清楚 B. 比较清楚 C. 不太清楚 D. 完全不清楚)
- 你是否了解 “常见性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单选:A. 非常清楚 B. 比较清楚 C. 不太清楚 D. 完全不清楚)
- 当你有性健康相关疑问时,你会选择向谁求助?(单选:A. 父母 / 家人 B. 学校老师 C. 医生 D. 朋友 E. 不会求助 F. 其他______)
- 你认为社区是否有必要开展性教育活动?(单选:A. 非常有必要 B. 有必要 C. 无所谓 D. 没必要)
- 你希望通过哪种形式参与性教育活动?(可多选:A. 专题讲座 B. 互动 workshops C. 线上科普视频 D. 宣传手册 E. 同伴分享会)
(2) 调查报告主体框架
- 引言
- 调研背景:X 社区青少年意外怀孕、性病比例上升的现状
- 调研目的:了解青少年性健康知识储备、态度及需求,为制定性教育计划提供依据
- 调研对象与方法:社区及学院青少年,问卷调查法(说明样本量、发放与回收情况)
- 调研结果分析
- 样本基本信息分析:青少年年龄段、性别等人口学特征分布
- 性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不同渠道知识获取效果、核心知识点(意外怀孕、性病预防)的认知程度
- 性健康态度与求助行为:对性教育的接受度、疑问求助对象偏好
- 性教育需求偏好:对活动形式、内容的需求倾向
- 问题总结
- 青少年性健康知识存在的薄弱环节(如某类知识点认知率低)
- 知识获取渠道的局限性(如依赖非正规渠道)
- 性教育活动参与意愿与现有资源的差距
- 结论与建议
- 调研核心结论:明确青少年性教育的核心需求方向
- 初步性教育计划建议:基于结果提出活动形式、内容设计的方向
(3) 需求评估方法与实务建议
一、需求评估方法
-
- 数据量化分析:统计关键问题的正确率(如意外怀孕、性病预防知识的 “非常清楚 + 比较清楚” 比例),识别知识薄弱点;统计 “希望参与的活动形式” 占比,明确青少年偏好的干预方式。
-
- 交叉分析:按年龄段、性别分组对比数据,判断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如 12-14 岁更需基础生理知识,18-24 岁更需避孕与性病防护知识)。
-
- 质性补充:对问卷中 “其他” 选项的开放式回答进行整理,挖掘未被覆盖的潜在需求(如对 “亲密关系边界”“性心理调适” 的需求)。
二、实务建议
-
- 分层设计性教育内容:针对 12-14 岁青少年,开展 “基础生理知识 + 身体边界认知” 课程;针对 15-24 岁青少年,重点讲解 “避孕方法实操 + 性病预防 + 性健康求助渠道”。
-
- 拓展多元知识获取渠道:联合学校开设性健康专题课,同时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在社区发放;搭建线上科普平台(如社区公众号),定期推送短视频与文章,覆盖不便参与线下活动的青少年。
-
- 开展互动式活动:组织 “同伴分享会”(邀请有专业知识的青年志愿者主持)、“医生面对面咨询”(提供匿名咨询服务),降低青少年求助顾虑。
-
- 联动家庭与学校:举办 “亲子性教育工作坊”,指导家长用合适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性健康话题,形成 “社区 – 学校 – 家庭” 的协同干预机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