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Cognitive Behavioral Theory)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思想、信念)对其情绪和行为的影响。该理论认为,负面或扭曲的认知会导致不良情绪和适应不良的行为,通过识别和改变这些认知,可以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在社会工作中,它常用于帮助服务对象重构负面思维模式,增强应对能力。

2. 个案社会工作

个案社会工作(Case Social Work)是一种以个体或家庭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方法,通过一对一的专业关系,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支持,链接资源,并协助其解决生活、心理或社会适应问题。其核心是“人在情境中”(Person-in-Environment),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干预。

3. 预估

预估(Assessment)是社会工作介入的前期阶段,指社会工作者通过收集信息(如访谈、观察、记录分析),全面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问题、资源及优势,形成对问题的专业判断,并为制定干预计划提供依据。预估是动态过程,需持续修正。

4. 成长小组

成长小组(Growth Group)是一种社会工作小组形式,旨在通过组员间的互动、分享和支持,促进个人发展、自我认知、技能提升或情绪管理。它侧重于潜能开发而非治疗,常见于青少年、大学生等群体,如自信心培养小组、人际交往小组。

5. 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指在社会工作专业关系中,社会工作者或有意识地分享个人经历、感受或观点,以增进信任、示范开放态度或促进服务对象的自我探索。需谨慎使用,避免过度分享或转移焦点,确保符合伦理和服务目标。


二、简答题

1. 报告式会谈、评估式会谈、诊断式会谈的差异

  • 报告式会谈(Informational Interview):以收集信息为主要目的,社会工作者通过结构化提问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问题背景等,侧重于事实陈述而非深入分析。

  • 评估式会谈(Assessment Interview):在收集信息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服务对象的需求、资源及问题成因,形成初步判断,为制定干预计划提供依据,强调系统性和综合性。

  • 诊断式会谈(Diagnostic Interview):更侧重于临床判断,常用于心理或精神健康领域,通过标准化工具或专业框架(如DSM)识别特定障碍或疾病,以明确诊断并指导治疗。

差异总结:报告式会谈重信息收集,评估式会谈重需求分析,诊断式会谈重临床分类。

2. 卡德尔的小组阶段,社会工作者的焦点和程序

卡德尔(Garland, Jones & Kolodny)的小组发展阶段理论包括五个阶段,社会工作者在不同阶段的焦点和程序如下:

  • 阶段1:前属期(Pre-affiliation)
    焦点:组员试探、犹豫,建立初步信任。
    程序:工作者积极引导,澄清小组目标,营造安全氛围,鼓励参与。

  • 阶段2:权力与控制期(Power and Control)
    焦点:组员竞争角色,可能出现冲突。
    程序:工作者处理冲突,建立规范,促进民主决策,平衡组员权力。

  • 阶段3:亲密期(Intimacy)
    焦点:组员关系深化,凝聚力增强。
    程序:工作者支持情感表达,强化小组凝聚力,引导深入分享。

  • 阶段4:分化期(Differentiation)
    焦点:组员个性化表达,小组功能成熟。
    程序:工作者鼓励自主性,支持组员独立解决问题,减少干预。

  • 阶段5:分离期(Separation)
    焦点:小组结束,处理分离情绪。
    程序:工作者引导总结成果,处理失落感,规划未来,巩固改变。


三、案例分析题

小张是在读大学生,意外致残后,大受打击确诊了抑郁症,社会工作者如何帮他回归正常生活?

针对小张(在读大学生,意外致残后确诊抑郁症)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可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其回归正常生活:

1. 建立信任关系,进行危机干预

  • 通过共情、倾听与小张建立专业关系,评估其当前情绪状态(如自杀风险),必要时协调医疗资源确保安全(如药物治疗、心理咨询)。

2. 全面预估需求与资源

  • 评估小张的生理状况(残疾程度、康复需求)、心理状态(抑郁程度、认知扭曲)、社会支持(家庭、朋友、学校资源)及环境障碍(校园无障碍设施、学业压力)。

3. 制定个别化干预计划

  • 短期目标:缓解抑郁症状,适应残疾现状。

    • 链接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提供认知行为疗法(CBT)纠正负面思维(如“残疾即人生无望”)。

    • 协助申请康复资源(如物理治疗、辅助器具),提升身体功能。

  • 中期目标:重建社会功能与支持网络。

    • 开展个案管理,协调学校提供学业调整(如休学、课程延期、在线学习)。

    • 引导加入残疾人支持小组或成长小组(如同伴支持),减少孤立感。

    • 训练家庭照顾者,增强家庭支持能力。

  • 长期目标:促进社会融入与自我实现。

    • 协助职业康复规划(如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探索适应性就业方向。

    • 倡导校园无障碍环境改善,消除社会参与障碍。

4. 注重优势视角与赋能

  • 挖掘小张的优势(如学业能力、兴趣爱好),鼓励参与决策,增强自我效能感。

  • 通过成功经验积累(如小目标达成)逐步重建自信。

5. 持续评估与调整

  • 定期回顾干预效果,适应小张的变化需求,预防复发,巩固积极改变。

总结:通过整合心理干预、康复支持、环境调整和社会网络重建,社会工作者可帮助小张逐步适应残疾生活,减轻抑郁,重返正常生活轨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