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
人在情境中(Person-in-Environment)
这是社会工作的一个核心理论和实践视角。它强调个人的行为、心理和福祉无法脱离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如家庭、社区、文化、社会制度等)来单独理解。社会工作者在评估和介入时,必须同时关注个人内在的心理状态和外在的环境因素,认为问题是个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该理念是社会工作区别于心理学、医学等其他助人专业的重要标志。 -
个案管理(Case Management)
个案管理是一种提供服务的方法,主要面向那些需要多种社区服务和支持的案主(如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等)。社会工作者(个案管理员)通过评估、规划、链接、协调、倡导和监督等一系列步骤,为案主整合碎片化的服务资源,确保其能够获得所需的多方面、连续性的照顾,从而提升其福祉并实现服务成本效益的最大化。 -
地区发展(Locality Development / Community Development)
地区发展是社会工作社区工作模式的一种。它强调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合作和自助,旨在通过社区成员广泛参与集体行动,来识别社区共同问题、设定优先次序,并采取行动加以解决。这个过程注重社区能力的建设、社区归属感和整合感的培养,而非直接提供具体服务。社会工作者在其中扮演使能者(Enabler)、协调者和教师的角色,协助居民建立组织,学习解决问题的技巧。 -
社会政策(Social Policy)
社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与福祉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条例和措施的总称。其核心领域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就业和社会福利服务等。社会政策既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宏观背景和依据,也是社会工作者通过政策倡导试图影响和改变的对象,以确保政策更有利于弱势群体。 -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
行动研究是一种将研究(Research)与行动(Action) 紧密结合的方法论。它强调研究者(通常是实务工作者如社会工作者)与研究对象(服务对象或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过程,旨在解决当下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时在此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其目标不仅是增进理解,更是为了推动变革和改善实践。
二、简答题
1. 社会工作的伦理责任。
社会工作的伦理责任是其专业价值的核心体现,通常遵循一套专业的伦理守则。主要责任包括:
-
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这是最首要的责任。包括尊重案主自决权、保密权、知情同意、文化敏感性与能力,以及以案主的最佳利益为优先。
-
对同事的伦理责任:尊重同事、合作共事、妥善处理同事间的分歧,并在必要时关心同事的福祉(如发现同事因个人问题影响工作时,应予以关切和帮助)。
-
对机构的伦理责任:遵守机构的规章制度,负责任地使用机构资源,致力于维护机构的声誉和服务使命。
-
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社会工作者有责任保持并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诚信,不应参与不诚实、欺诈或蒙骗行为。
-
对专业的伦理责任:致力于发展专业知识和技能,维护专业的核心价值与诚信,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
对社会的伦理责任:促进社会福祉和整体社会的正义,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行动,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所需的资源、服务和社会,特别要为弱势群体发声和倡导。
2. 在婚姻辅导服务中的社会工作一般过程。
婚姻辅导服务遵循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但聚焦于夫妻系统和家庭动力。
-
接案与建立关系:与夫妻双方进行初次会谈,了解他们寻求帮助的原因,营造一个安全、中立、不批判的环境,与夫妻双方建立初步的专业信任关系。
-
预估与评估:
-
分别和共同与夫妻会谈,全面收集信息,了解婚姻问题的表现、历史、严重程度。
-
评估夫妻双方的沟通模式、冲突解决方式、权力结构、情感连结、主要压力源等。
-
识别问题的核心是沟通不畅、价值观冲突、信任破裂,还是外部因素(如经济、婆媳关系、子女教育)所致。
-
-
制定干预计划:
-
与夫妻共同商定辅导的目标(例如,改善沟通、重建信任、协商家庭角色分工)。
-
根据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双方都同意的介入计划和步骤。
-
-
介入与实施:
-
运用家庭治疗、沟通技巧训练、萨提亚模式、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等专业方法进行干预。
-
帮助夫妻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如“我”语句表达)、情绪管理、冲突解决策略。
-
促进双方的理解和共情,探索问题背后的深层需求和期望。
-
必要时处理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或个人未解决的议题。
-
-
评估与结案:
-
定期与夫妻回顾进展,评估目标达成情况。
-
在主要问题得到缓解、夫妻具备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后,开始讨论结案。
-
处理可能的分离情绪,巩固学习成果,并讨论未来可能遇到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
-
跟进:在结案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必要的跟进,确保改变得以维持,或在需要时提供进一步的支持。
三、论述题
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和挑战。
(一)发展与成就
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是一个相互交织、持续推进的过程,其在中国的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
制度建设的完善:
-
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建立: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2008年起实施)标志着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在国家制度层面得到正式认可,为专业人才提供了明确的职业准入标准和发展路径。
-
专业教育体系形成:建立了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完整社会工作学历教育体系,为行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奠定了专业化的知识基础。
-
政策支持不断加强:国家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等多项政策文件中反复强调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国家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的整体战略中。
-
-
专业内涵的深化:
-
理论体系本土化:在引进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同时,积极探索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制度和现实国情相结合的本土化理论和实践模式。
-
服务领域拓展:从最初的社区服务,扩展到青少年事务、司法矫正、医务卫生、学校教育、灾害应对、企业员工援助等众多领域,服务内涵不断深化。
-
专业伦理与守则确立:制定了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和专业伦理守则,规范了专业行为,明确了专业价值。
-
-
社会认同的提升:政府购买服务成为主流模式,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大量涌现,媒体对社工的报道增加,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和认可度逐步提高。
(二)面临的挑战
尽管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仍面临诸多挑战:
-
职业化层面的挑战:
-
职业地位与认同模糊:社会公众甚至部分政府部门对社会工作的角色和专业性认识仍不清晰,常将其等同于“志愿者”、“居委会大妈”或“活动干事”,专业权威性未真正树立。
-
薪酬待遇与职业发展瓶颈:社工的薪酬水平普遍偏低,缺乏有吸引力的职业晋升阶梯和清晰的生涯规划,导致人才流失率高,队伍稳定性差。
-
就业岗位的稳定性与专业性:许多岗位依赖于政府购买项目, funding不稳定。且在一些岗位上,社工常被行政事务缠身,无法开展真正的专业服务,存在“去专业化”风险。
-
-
专业化层面的挑战:
-
专业自主性受限:在实际工作中,社工的服务内容、评估标准常由购买方(政府)主导,专业判断和伦理抉择有时需要让位于行政指令或考核指标,限制了专业自主性的发挥。
-
本土化理论与实践深度不足:如何将西方理论真正融入中国文化语境,形成具有解释力和指导力的本土理论,并发展出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仍是亟待突破的难题。
-
专业服务的效能证明:如何用科学、有说服力的方法(如循证实践)来证明社会工作干预的有效性和价值,以获得政府、社会和服务对象的更广泛信任,是一个持续性的挑战。
-
行业自律与监管待加强:行业内部的监督、评估、惩戒机制尚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以维护专业的纯粹性和公信力。
-
结论:
中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是在政府强力推动下快速发展的,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的发展关键在于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需要政府、行业、教育界和社会多方合力:政府需优化购买服务机制、改善薪酬体系;行业需加强自律、深化本土研究、证明服务效能;教育界需优化人才培养;社会需增进理解。唯有如此,社会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专业功能,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发展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