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家庭社会工作
家庭社会工作是指以家庭整体为服务对象,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协助家庭解决成员关系、经济困难、教育、医疗等问题,增强家庭功能,促进家庭和谐与稳定的一种专业服务。其核心在于通过干预和支持,提升家庭应对挑战的能力。
2. 受助者
受助者(也称为“服务对象”或“案主”)是指在社会工作过程中接受专业服务的个人、家庭、群体或社区。他们因面临经济、心理、社会适应等问题而需要外部帮助,社会工作者通过评估其需求,提供支持以促进其问题解决和能力提升。
3. 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指政府、社会组织或专业机构为满足社会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基本需求、改善生活质量而提供的非营利性服务,包括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就业支持等。其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4. 积极的福利
积极的福利是一种现代福利理念,强调通过投资人力资本(如教育、技能培训、就业支持)来增强个人能力,使其主动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而非单纯提供物质援助。其核心是“赋能”与“预防”,减少福利依赖,促进自我实现。
5. 反贫困理论
反贫困理论是一套探讨贫困成因及应对策略的理论体系,包括结构性贫困(如制度不公)、能力贫困(如缺乏技能)、文化贫困(如消极价值观)等视角。它主张通过经济援助、教育提升、制度变革等多维度干预,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
二、简答题
1. 说明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的理论
(注:问题表述似有重复,理解为“社会工作的理论”与“社会工作的实践理论”之分。)
社会工作的理论可分为两个层次:
-
社会工作的理论(Theory for Social Work):指借鉴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的理论,用于解释社会问题的成因和影响,例如系统理论、冲突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等。这些理论帮助社会工作者理解案主所处的环境及其行为动机。
-
社会工作的实践理论(Theory of Social Work):指指导具体干预方法的理论,如任务中心模式、危机干预、优势视角等。这些理论直接应用于服务过程,提供操作框架和技术。
两者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基础分析和视角,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出可操作的实践策略。
2. 行动研究是什么?行动研究有什么特点?结合社会工作实践说明。
行动研究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者与参与者合作,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过程,解决实际问题并同时生成知识。
特点:
-
实践性: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核心;
-
参与性:研究者与参与者(如服务对象)共同设计并实施干预;
-
迭代性:通过多次循环不断调整策略;
-
赋权性:提升参与者的自主能力和意识。
社会工作实践示例:
某社区青少年沉迷网络问题严重,社会工作者采用行动研究:
-
计划:与青少年、家长、学校教师共同讨论,制定“健康上网小组”活动方案;
-
行动:开展小组活动,提供时间管理培训、兴趣拓展等;
-
观察:记录参与者的行为变化及活动效果;
-
反思:发现部分活动吸引力不足,调整活动形式(如增加体育互动);
-
新一轮循环:改进后继续实施,最终形成有效干预模式并推广。
此过程既解决了具体问题,也总结了本土化的工作经验。
三、论述题
结合我国国情,说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在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福利制度共同构成了社会工作发展的制度环境,深刻影响其角色定位、服务模式及专业化进程。
-
经济制度的影响:
-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并重。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贫富分化、城乡差距等结构性问题,为社会工作提供了大量服务需求(如农民工、留守儿童、失业人群)。
-
经济资源分配方式影响服务供给:政府购买服务成为主流模式,社会工作依赖公共资金投入,使得服务内容需符合政策导向(如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但也可能导致自主性受限。
-
-
政治制度的影响: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强调“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社会工作被纳入国家社会治理体系,成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工具。
-
行政主导特点明显:社会工作需在党政框架内活动,服从顶层设计(如社区治理中的“三社联动”),有利于资源整合和政策支持,但也可能抑制批判性和 Advocacy(倡导)功能的发挥。
-
-
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
-
我国福利制度正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如全民医保、低保制度),为社会工作提供了制度依托和服务空间。
-
福利供给模式强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社会工作需协同政府、市场、社区等多方力量,例如在老年服务、儿童保护等领域开展互补性服务。但现阶段福利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使得社会工作常面临资源约束和服务碎片化挑战。
-
总结与展望: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深受制度环境塑造:经济转型催生需求,政治体系赋予合法性但规范其边界,福利制度提供实践空间但需突破资源瓶颈。未来应进一步优化制度协同,例如通过政策创新明确社会工作的专业权威,扩大财政支持以增强服务可持续性,同时鼓励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更积极的赋能作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