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工作中的人类需要

人类需要是指个体或群体为维持生存、发展及实现幸福所必需的物质、心理和社会条件。在社会工作中,人类需要是评估和介入的核心依据,通常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框架,涵盖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及自我实现等层次。社会工作者通过识别服务对象的未满足需要,链接资源并提供支持,促进其福祉和社会功能。

2. 社会投资理论

社会投资理论是一种强调通过投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以促进长期社会发展的理论。它主张社会福利政策应聚焦于预防性和发展性干预(如教育、就业培训、儿童早期发展),而非单纯补救式救助。该理论认为社会支出是“投资”而非“成本”,旨在提升个体能力、减少贫困和不平等,最终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3. 结案

结案是社会工作过程的最终阶段,指在服务目标达成或情况变化时,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结束专业关系的过程。结案需系统评估服务成效、处理分离情绪、巩固改变成果,并规划后续支持措施(如转介或随访),以确保服务效果的可持续性。

4. 沟通

沟通是社会工作中通过语言、非语言方式(如肢体动作、倾听)与服务对象交换信息、建立信任并促进改变的过程。有效的沟通需具备同理心、尊重和真诚,旨在理解服务对象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协助问题解决,并推动协作关系的建立。

5. 开放小组

开放小组是一种小组工作形式,其成员可随时间动态加入或退出。此类小组具有灵活性,适合持续招募新成员(如社区支持小组),但可能面临凝聚力挑战。社会工作者需通过结构设计(如定期主题循环)和动态引导,维持小组功能与稳定性。


二、简答题

1. 简述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功能发挥

社会工作者在不同系统(个体、家庭、社区、社会)中扮演多重角色,主要功能包括:

  • 直接服务角色:如支持者(提供情感支持)、使能者(赋能服务对象)、咨询者(提供专业指导)、治疗者(介入心理社会问题)。

  • 间接服务角色:如协调者(整合资源)、倡导者(争取权益和政策改变)、研究者(评估服务成效并推动知识发展)。

  • 系统功能:微观层面促进个体适应与发展,中观层面强化家庭和小组功能,宏观层面推动社会公平与制度完善。
    功能发挥依赖于专业价值观(如尊重、自决)、知识体系(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及技能(如评估、沟通),最终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

2. 简述提高小组凝聚力、促进小组发展和实现小组目标的方式

  • 提高凝聚力

    • 建立积极的小组文化(如共同规范、信任氛围);

    • 设计协作活动(如团队任务、互动游戏)增强归属感;

    • 社会工作者运用倾听、共情等技术化解冲突,强化成员联结。

  • 促进小组发展

    • 根据小组阶段(形成、风暴、规范、执行、解散)调整干预策略;

    • 设置渐进性目标,鼓励成员参与决策,提升自主性;

    • 提供结构化支持(如角色分配、反馈机制)。

  • 实现小组目标

    • 明确目标并与成员共识,定期评估进展;

    • 链接资源(如专家指导、物质支持)克服障碍;

    • 通过成果展示(如分享会)强化成就感,结案时巩固学习成果。


三、论述题

论述为什么要推进中国社会工作未来发展“本土化与创新”,结合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推进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与创新”是回应其专业发展困境、适应中国社会特质及提升服务效能的必然选择。以下结合现状展开论述:

(一)本土化与创新的必要性

  1. 文化与社会结构特殊性

    •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本位、集体主义及关系网络(如“差序格局”),与西方个人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工作模式存在张力。本土化需融合儒家“仁爱”、道家“无为”等哲学,发展符合中国伦理的实践范式(如“关系调解”优先于个体干预)。

    • 当前城乡二元结构、老龄化、留守儿童等议题需因地制宜的策略,例如农村社会工作需结合宗族资源而非简单套用城市社区模式。

  2. 制度与环境适应性

    • 社会工作高度依赖政府主导的行政体系(如“政社合作”),需创新嵌入路径:既要利用体制资源(如街道办支持),又要保持专业自主性。

    • 社会信任度较低、公众认知不足(如误认为“居委会工作”)要求创新宣传方式,例如通过短视频平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 专业发展的瓶颈

    • 西方理论主导的课程与实践脱节(如“增能”概念在中国需重构为“协同赋能”),本土化可推动理论重构与教材开发。

    • 人才流失率高、职业认同低需通过创新激励机制(如职称与薪酬体系改革)增强吸引力。

(二)当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1. 成就与基础

    • 政策支持增强(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服务体系初步覆盖社区、学校、医院等领域。

    • 专业化程度提升:持证人数增长,机构数量增加,服务范围扩展至危机干预(如疫情心理支持)、精准扶贫等。

  2. 突出问题

    • 理论依附性:过多依赖西方模式,缺乏基于中国场景的原创理论(如家庭治疗需调整以适应“多代同堂”结构)。

    • 实践碎片化:项目短期化、运动式推进(如“购买服务”周期短),难以持续深入。

    • 区域不平衡:东部资源密集,中西部薄弱;城乡差异显著,农村专业服务几乎空白。

(三)本土化与创新的路径

  1. 理论创新

    • 提炼本土实践智慧(如“群众工作方法”与社会工作的结合),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如费孝通“文化自觉”理念的应用)。

    • 加强实证研究,开发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评估工具(如本土化量表)。

  2. 实践模式探索

    • 发展特色领域:例如“三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深化社区治理;“乡村振兴”中整合生态社会工作与传统文化保护。

    • 技术整合:利用数字技术(如AI筛查高危群体、在线咨询平台)扩大服务可及性。

  3. 制度与教育革新

    • 推动政策创新:将社会工作纳入国家战略(如共同富裕议程),明确法律地位与财政保障。

    • 教育改革:增加本土案例教学,培养文化敏感力;与党校、行政学院合作培训基层干部。

(四)总结

本土化与创新是中国社会工作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它不仅是技术调整,更是文化重构与系统变革的过程。未来需坚持“双向整合”:既扎根中国土壤,又吸收国际经验,最终形成兼具全球视野与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与实践模式,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专业支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