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
个别化
个别化是指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将每个服务对象视为独特的个体,尊重其独特的经历、需求、价值观和潜能,并据此制定差异化的干预计划,而非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它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在情境中”这一核心原则的体现。 -
自我对话
自我对话是指个体在内心与自己进行的、持续不断的思维交流和言语活动。它可以是积极的(如自我鼓励、理性分析),也可以是消极的(如自我批评、灾难化想象)。在认知行为疗法中,识别和改变消极的自我对话是帮助个体改善情绪和行为的关键。 -
人类多样性
人类多样性指的是人类在种族、民族、国籍、性别、性取向、年龄、身体和精神能力、宗教信仰、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广泛差异。社会工作强调尊重和接纳多样性,并认识到这些差异会深刻影响个人的经历、需求和看待世界的方式。 -
专注行为
专注行为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互动时,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传递出全神贯注、关心和尊重的态度。这包括保持开放和放松的身体姿势、保持眼神接触、前倾的身体、适时地点头以及使用“嗯”、“是的”等简单回应,以鼓励对方充分表达。 -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个体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各类社会系统的总和,包括家庭、朋友、学校、工作单位、社区、社会组织、文化习俗和社会政策等。这些系统在不同层面上为个体提供支持或带来压力,是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理念的核心分析维度。
二、论述题
1. 列举理性情绪治疗模式(REBT)中的非理性信念的成分。
理性情绪疗法创始人艾利斯认为,非理性信念通常包含以下三种核心成分:
-
绝对化的要求: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自身、他人或周围环境持有“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绝对化的要求。例如,“我必须要获得所有人的喜爱”、“我的丈夫必须绝对忠贞”。当现实与这些要求不符时,个体便会感到难以忍受。
-
过分概括化的评价: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个体将一件或几件负面事件视为彻底的失败或整体人格的缺陷。例如,“丈夫有一次婚外情,就证明他完全不爱我,我们的婚姻完全是一场失败”。
-
糟糕至极的结果:个体认为一件负面事情的发生将是灾难性的、无法承受的。他们将可能的不幸夸大到“百分之百的糟糕”、“世界末日”的程度。例如,“丈夫去世了,我绝对不可能独自处理好这些问题,我的人生彻底完了”。
2. 谈谈理性情绪疗法的目标以及治疗的技巧;列举社区教育模式有什么类型。
-
理性情绪疗法(REBT)的目标:
其根本目标是帮助来访者用理性的哲学观和思维方式取代非理性的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情绪困扰和自我挫败行为。具体而言,包括:-
缓解当前的情绪症状(如极度悲伤、焦虑、愤怒)。
-
识别并挑战其内在的非理性信念。
-
培养更现实、更灵活、更宽容的理性生活哲学,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挫折。
-
-
理性情绪疗法(REBT)的治疗技巧:
-
认知技术:最著名的是与不合理信念辩论,通过提问、质疑、挑战让来访者认识到其信念的不合理之处;使用理性心像、认知家庭作业(如自助表格)等来练习建立新的理性思维。
-
情绪技术:包括理性情绪想象(在想象中体验最坏情况并练习改变不适切情绪)、羞耻攻击练习(主动做一些可能引致轻微羞耻感的行为以克服对他人看法的非理性恐惧)等。
-
行为技术:布置行为作业,鼓励来访者在现实生活中冒险、尝试新行为,从而检验并挑战其非理性信念,如面对恐惧的场景。
-
-
社区教育模式的类型:
-
社区发展模式:强调过程目标,鼓励社区居民广泛参与,通过自助、合作和集体行动来识别社区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旨在培养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
-
社会行动模式:认为社区问题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和权力失衡所致。该模式旨在组织社区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通过集体行动和倡导来争取权益和资源,要求制度性变革。
-
社会计划模式:强调技术性目标,依赖于专家和专业技术来针对具体的社区问题(如青少年犯罪、环境污染)进行理性的调查研究、制定并实施解决方案。社区居民的参与更多是配合和执行。
-
3. 社区教育模式中面对不同群体有怎样的应对方式?可举例。
社区教育需要根据不同群体的特征、需求和所处环境采取差异化的策略。
-
面对儿童与青少年群体:
应对方式:注重趣味性、体验性和互动性。方式包括工作坊、夏令营、兴趣小组、游戏和角色扮演等。内容多与健康成长、安全教育、学业辅导、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相关。
举例:针对青少年网络安全问题,可以组织“健康上网”主题的互动游戏和辩论赛,而不是枯燥的讲座,让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如何识别网络风险。 -
面对成年人群体(如家长、上班族):
应对方式:注重实用性、便利性和效率。利用晚间或周末时间开展活动,内容直接关联其生活压力和发展需求,如亲子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压力管理、财务管理等。
举例:针对双职工家庭面临的亲子沟通问题,社区可以在周末开设“正面管教”家长沙龙,提供具体沟通技巧,并鼓励家长之间分享经验、建立支持网络。 -
面对老年人群体:
应对方式:注重尊重、健康维护和社会融入。活动节奏应舒缓,内容关注健康养生、防诈骗、智能设备使用、兴趣培养(如书法、园艺)等。同时要创造机会促进其社会交往,减少孤独感。
举例:开设“银发智能手机班”,耐心教导老年人使用微信、预约挂号、网上购物等,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增强独立生活能力和与家人的联系。 -
面对弱势或边缘群体(如残疾人、低收入家庭、外来务工人员):
应对方式:注重增权赋能和能力建设。首先需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提供支持性环境。教育内容应侧重于权益保障、技能培训、资源链接、自信心提升等,帮助他们获取资源并改善处境。
举例:为社区内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法律知识讲堂”,讲解劳动合同、工伤赔偿、子女入学等与其权益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并提供法律咨询渠道,增强他们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三、案例分析题
韩某失去上周刚失去丈夫,悲痛欲绝,她考虑到自己还有两个孩子李明18岁,李亮19岁她觉得自己和丈夫的感情一直很好,之前丈夫有过婚外情。面对丈夫去世后她需要面对一系列的财务危机和保险问题,一时之间她感到自己无力面对。她不敢告诉两个孩子,父亲因为车祸突然去世,一番挣扎后她去联系了社区服务站,假如你是社工XX,根据案例,将如何对韩女士干预呢?
作为社工XX,对韩女士的干预计划如下:
第一阶段:建立关系与危机干预(近期目标)
-
建立专业关系,提供情感支持:首先以真诚、共情和专注的态度接待韩女士,创造一个安全、保密的环境,允许她尽情地表达和宣泄丧夫之痛、背叛之感等所有复杂情绪。运用积极倾听技巧,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正常化她的反应(如“遭遇这样的重大损失,感到悲痛和混乱是完全正常的”)。
-
进行危机评估:评估韩女士当前的安全状况(如有无自伤、轻生念头)、日常生活能力(如饮食、睡眠)、社会支持系统(除孩子外,是否有其他亲友可依靠)以及 Immediate 的需要(如保险、丧葬事宜、经济状况)。确保其人身安全是首要任务。
-
处理紧急实务问题:提供信息支持,协助她梳理当前需要处理的紧急事务(如保险理赔程序、丧葬费用、银行贷款等)。可以帮她联系相关机构(保险公司、银行、法律援助),或教导她如何与这些机构沟通,减轻其无力感。必要时,陪同她一起办理。
第二阶段:稳定情绪与认知重构(中期目标)
-
引入哀伤辅导:向韩女士介绍哀伤的正常过程,帮助她理解自己的情绪波动是 grieving process 的一部分,减少因“觉得自己不该这样”而产生的二次压力。
-
应用理性情绪疗法(REBT)介入:韩女士存在可能的非理性信念,例如:
-
绝对化要求:“我和丈夫感情一直很好,他绝对不应该有婚外情/离开我。”
-
过分概括化:“丈夫的去世和过去的婚外情,证明我们的婚姻完全是虚假的/失败的。”
-
糟糕至极:“我绝对无法独自处理这些财务问题和抚养孩子,未来一片黑暗。”
-
社工干预:温和地引导她识别这些想法,并通过提问(“有什么证据支持这个想法?”、“有没有其他角度看这件事?”)帮助她建立更理性、更具适应性的信念,例如:“婚姻是复杂的,既有美好的部分也有创伤的部分,这并不完全否定一切。”“虽然极其困难,但我可以一步一步地学习处理这些问题,并寻求帮助。”
-
-
家庭会议与沟通支持:与韩女士探讨向两个孩子告知父亲去世消息的重要性。可以扮演她的角色进行演练,给予沟通技巧指导。提议并协助她召开一次家庭会议,鼓励全家一起面对悲伤,共同商讨未来,从而将家庭转化为支持力量,而非她独自背负的秘密。
第三阶段:增强权能与长期支持(远期目标)
-
挖掘优势与资源:帮助韩女士看到自身和家庭的优势(例如,两个孩子已近乎成年,可以成为她的支持;她主动寻求帮助证明她有解决问题的动机和能力)。链接社区资源,如丧亲支持小组、心理咨询服务、 financial counseling(财务咨询)。
-
制定计划与能力建设:与她共同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短期和长期计划,将庞大的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可操作的小步骤(例如,本周内联系保险公司,下周整理财务文件)。通过这个过程,提升她的自我效能感和对生活的掌控感。
-
构建支持网络:鼓励她与信任的亲友建立联系,获得实际和情感支持。介绍她加入社区内的同类群体(如单亲家庭支持小组),从同伴支持中获得力量和经验。
总结:整个干预过程将以人在情境中的视角,综合运用危机干预模式、哀伤辅导和认知行为疗法,从情感支持、认知调整、实务问题解决和支持网络构建四个层面全方位地协助韩女士度过危机,走向适应和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