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
伦理的结构困境
指在社会工作或伦理决策过程中,由于组织结构、制度设计或资源分配等结构性因素,导致专业伦理原则(如案主自决、保密性、公平正义)之间发生冲突,难以同时满足的困境。例如,在机构政策限制下,社会工作者可能无法充分保障案主的权益。 -
整合社会工作
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强调将不同层面的干预方法(如个人、家庭、社区、政策)有机结合,通过多学科协作和系统性视角,全面回应案主的复杂需求,促进其整体福祉。 -
初级社会群体
指规模较小、成员间有直接、亲密、持久互动关系的社会群体,如家庭、邻里、朋友圈子。这类群体对个人的社会化、情感支持和身份认同具有 foundational 作用。 -
越轨行为
指违反社会普遍认可的规范或价值观的行为,可能受到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的回应。越轨行为并非绝对,其界定常随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而变化。 -
城市二元结构
指城市内部存在的尖锐社会与经济分割,通常表现为正式与非正式部门、户籍与非户籍人口、富裕与贫困社区等之间的制度性分化,导致资源获取、机会和发展权利的不平等。 -
深度访谈
一种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半结构化或开放式的对话形式,深入探索受访者的经历、观点、动机和情感,旨在获取丰富、细致的理解,常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工作评估。
二、简答题
-
社会工作原理
社会工作原理是社会工作实践的核心价值与伦理基础,主要包括:-
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坚信每个人均有内在价值,有权获得尊重。
-
社会正义:致力于挑战不公正的结构性因素,促进资源公平分配。
-
服务导向:以案主需求为中心,提供专业支持。
-
完整性:强调真诚、信任的专业关系。
-
能力发展:赋能案主,增强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原则指导社会工作者在伦理框架内开展实践。
-
-
简述埃里克森的任务和危机说
埃里克森(Erik 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面临一项核心心理社会危机(任务),其成功解决与否影响人格发展:-
婴儿期(信任 vs 不信任)
-
幼儿期(自主 vs 羞耻怀疑)
-
学龄前期(主动 vs 内疚)
-
学龄期(勤奋 vs 自卑)
-
青春期(身份认同 vs 角色混乱)
-
成年早期(亲密 vs 孤独)
-
成年期(繁衍 vs 停滞)
-
老年期(完善 vs 绝望)
每个危机的积极解决促进健康人格发展,反之则可能阻碍后续阶段。
-
-
需要测量的四个方式
-
直接询问: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直接了解个体感知的需求。
-
行为观察:观察行为模式以推断未表达的需求(如回避行为可能暗示焦虑)。
-
标准化评估工具:使用信效度验证的量表(如MASLOW需求层次相关量表)进行系统测量。
-
参与式需求评估:与社区或群体共同识别需求,强调赋权和本土知识。
-
-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点
-
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共同富裕、民生改善和人的全面发展。
-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
渐进式改革:在稳定前提下逐步推进制度创新。
-
自主性与开放性结合:立足国情,同时吸收全球经验与技术。
-
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保护与绿色转型。
-
-
文化与社会化的关系
文化是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和媒介:-
文化通过家庭、教育、媒体等渠道传递价值观、规范与技能,塑造个体身份和行为模式。
-
社会化是文化再生产的过程,确保社会延续与整合。
-
二者动态互动:文化变迁推动社会化内容更新,社会化中的个体创新也可能反哺文化变革。
-
-
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
维护社会秩序:防止混乱,保障集体生活稳定。
-
促进合作:通过规范约束利己行为,增强社会协作。
-
保障权利与安全:防止侵害,确保成员基本权益。
-
文化传承:强化共同价值观,维持社会认同。
-
应对越轨行为:通过法律、道德等机制纠正偏差,降低社会风险。
-
三、论述题
-
我国养老模式及对“以房养老”的看法
主要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传统模式,依赖子女赡养,但受少子化冲击。
-
社区居家养老:政府支持,结合家庭与社区服务,适合多数老年人。
-
机构养老:如养老院,提供专业照护,但供需失衡且质量参差。
-
医养结合:整合医疗与养老服务,应对失能老人需求。
-
智慧养老:利用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如健康监测)。
对“以房养老”的看法:
-
政策本质:老年人将房产抵押给金融机构以获取养老金,补充养老资源。
-
积极意义:
-
盘活固定资产,增强老年人经济自主性。
-
缓解社会保障压力,丰富多元化养老选择。
-
-
局限与挑战:
-
文化障碍:房产继承传统观念强,接受度低。
-
风险不均:房地产市场波动、寿命预期估算可能导致金融机构与老年人利益冲突。
-
适用群体窄:主要适合拥有房产且无继承需求的群体,难以普惠。
-
-
建议:需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评估机制,并与其他养老模式协同,而非主导方案。
-
-
我国新型城镇化论述
内涵与目标: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注重质量的发展模式,旨在打破传统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特征包括:-
人口市民化:保障农民工等群体享有均等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
-
产业协同:促进产城融合,避免“空城化”,依托本地资源发展特色经济。
-
绿色智能:建设生态城市、智慧城市,降低资源消耗与污染。
-
文化传承:保护历史文脉,避免千城一面。
-
治理现代化:创新基层治理,鼓励公众参与。
进展与挑战:
-
成就:户籍改革深化、基础设施提升、数字技术应用(如“城市大脑”)。
-
问题:
-
区域发展不均,中小城市吸引力不足。
-
部分地方债务压力大,过度依赖房地产。
-
公共服务覆盖仍不充分,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待完善。
-
未来路径:
-
强化政策协调,推动财政、土地制度改革。
-
以县域城镇化作为重要抓手,促进城乡要素流动。
-
注重包容性,保障弱势群体权益,避免排斥性增长。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空间重构,更是社会结构转型,需统筹经济、社会与环境维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