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政策干预,为公民提供广泛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如医疗、教育、养老、失业救济等),以减轻社会不平等、保障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公平稳定的制度模式。其核心是通过再分配机制实现社会正义。
2. 人格
人格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互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包括认知、情感、动机、价值观等,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和社会性。
3. 心理与社会学派的特性
心理与社会学派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强调个体心理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其特性包括:
-
注重个体心理动力与社会环境的整合分析;
-
强调“人在情境中”(Person-in-Environment)的评估与干预;
-
运用关系建立、支持性沟通等技术促进个体适应社会。
4. 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影响社会多数成员、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需要通过集体行动解决的社会现象或条件(如贫困、犯罪、环境污染等),具有普遍性、危害性和公共性。
5. 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是个体或群体之间通过语言、符号、行为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构成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础形式(如合作、竞争、冲突等)。
6. 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是根据财富、权力、声望等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等级或层次的结构性现象,反映了社会不平等(如阶级、阶层划分)。
7.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个体需先满足低层次需求,才会追求更高层次需求。
二、简答题
1. 伊丽莎白济贫法的主要内容
-
1601年英国颁布,首次以立法形式规范济贫责任;
-
将贫困者分为三类:有劳动能力者、无劳动能力者、失依儿童;
-
设立教区济贫税,建立济贫院提供救济;
-
强调亲属责任和本地化救助原则,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奠定基础。
2. 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
-
社会工作者:专业助人者;
-
服务对象:需要帮助的个人、群体或社区;
-
价值观与伦理:尊重、自决、保密等原则;
-
理论方法: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基础;
-
干预过程:评估、计划、实施、评估的系统流程。
3. 布鲁默符号互动论的三个基本原理
-
人类依据事物对自身的意义而行动;
-
意义源于社会互动中的符号(如语言、手势)交流;
-
意义通过个体解释过程不断修正和调整。
4. 社会结构的单位
-
地位: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如职业、家庭角色);
-
角色:与地位相关的行为期望;
-
群体:互动形成的集合(家庭、组织等);
-
制度:规范社会行为的稳定模式(如教育、经济制度);
-
社区:共同地域与社会关系的生活共同体。
三、材料分析题
1.
脱贫相关材料材料一:脱贫攻坚、贫困线,扶贫和扶智相结合,加强脱贫意识。材料二:贫困人口大多受教育水平不高,要加强教育。
(1) 贫困地区贫困的原因
-
结构性因素:资源分配不均、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
-
教育滞后:人力资本不足,导致就业能力弱;
-
文化观念:部分群体缺乏发展意识,依赖性强;
-
政策与市场因素:政策执行偏差、市场机会缺失。
(2) 社会工作理论视角下的精准扶贫
-
增能理论:通过技能培训、教育支持提升贫困者能力;
-
生态系统理论:改善社区环境(如资源链接、基础设施建设);
-
优势视角:发掘贫困者自身潜力,激发内生动力;
-
参与式发展:鼓励贫困群体参与决策,增强主体性;
-
结合“扶智”与“扶志”,注重心理支持与意识提升。
2.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埃里克森将人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特定心理社会危机:
-
孔子语录对照:
-
“十五志于学”对应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 vs 角色混乱;
-
“三十而立”对应成年早期(18-35岁):亲密 vs 孤独;
-
“四十不惑”对应成年期(35-65岁):繁衍 vs 停滞;
-
“五十知天命”至“七十从心”对应老年期(65岁以上):自我整合 vs 绝望。
-
-
中国文化强调:
-
社会角色与家庭责任(如“立”指成家立业);
-
生命阶段的道德修养与智慧积累(如“知天命”接受命运与责任);
-
埃里克森理论与中国传统生命观均注重阶段性与社会性发展。
-
四、论述题
近代社会流动的现象与特点
-
现象:
-
工业化与城市化促进职业流动(如农民向工人转变);
-
教育普及成为向上流动主要途径;
-
全球化与科技发展催生新职业阶层(如数字行业);
-
性别、地域流动增加(如女性就业、城乡迁移)。
-
-
特点:
-
流动性增强:制度壁垒减少(如户籍改革),机会增多;
-
多维度流动:职业、收入、声望等交织;
-
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并存:子代职业地位常高于父代;
-
不平衡性:阶层固化现象仍存在(如资源垄断)。
-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
结构性因素:
-
经济结构转型(如第三产业崛起);
-
政策制度(如教育公平、社会保障);
-
技术进步(如自动化替代低技能岗位)。
-
-
个体因素:
-
教育水平:关键资本决定职业机会;
-
社会资本:人际关系网络提供资源;
-
心理动机:进取心与风险承受能力。
-
-
文化因素:
-
价值观(如重视教育或安土重迁);
-
社会歧视(如性别、种族障碍)。
-
-
全球化影响:
-
国际人才竞争与迁移;
-
跨国企业带来的职业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