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
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个人或社会对事物的是非、善恶、重要性等进行判断和选择的内在标准与信念体系。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决策过程和生活目标,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自变量与因变量
-
自变量:在科学研究中,自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操纵或改变的变量,用于观察其对其他变量的影响。
-
因变量:因变量是受自变量影响而发生变化的变量,是研究结果的表现。
-
-
接纳
接纳是指个体或社会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受自己或他人的情感、行为、身份等,不加以批判或排斥。在社会工作中,接纳是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尊重服务对象的独特性。 -
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因资源、权力、声望等因素的不同而被划分为不同等级或层次的现象。它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结构,常见分层维度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 -
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是指为满足社会基本需求而形成的一套稳定、规范的行为模式和组织结构,如家庭、教育、经济、政治等制度。它为社会运行提供秩序和保障。 -
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指个体或群体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地位的变化,包括向上流动(地位提升)和向下流动(地位下降)。可分为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
社会行政管理
社会行政管理是指政府或社会组织通过计划、组织、协调、监督等手段,实施社会政策、管理社会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以促进社会公平与福祉。 -
项目评估
项目评估是通过系统性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判断社会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效率如何以及产生何种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优化项目设计、改进实施策略。
二、简答题
-
比斯台克价值体系
比斯台克(Felix Biestek)提出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包括七大原则:-
个体化: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
-
有目的的情感表达:允许服务对象表达情绪;
-
有控制的情绪投入:工作者保持专业情感边界;
-
接纳:无条件接受服务对象;
-
非批判态度:避免道德评判;
-
服务对象自决:尊重其自主决策权;
-
保密性:保护隐私信息。
这些原则奠定了传统社会工作的伦理基础。
-
-
社会分层三个维度
马克思·韦伯提出社会分层的三个经典维度:-
财富(经济地位):对物质资源的占有程度;
-
权力(政治地位):对他人行为的影响能力;
-
声望(社会地位):社会认可与尊重程度。
三者共同构成社会不平等的基本框架。
-
-
后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
后现代社会强调多样性、碎片化和去中心化,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包括:-
挑战传统权威,注重多元视角;
-
强调服务对象的叙事和主体性;
-
关注文化、性别、种族等交叉性议题;
-
采用解构与重构的方法应对复杂问题;
-
推动赋权与 Advocacy(倡导),促进社会正义。
-
-
危机的类型
危机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发展性危机:生命周期过渡中的正常挑战(如青春期、退休);
-
情境性危机:突发意外事件(如失业、灾害、疾病);
-
存在性危机:对人生意义、价值的内心冲突;
-
环境性危机:由社会或自然环境剧变引发(如战争、经济危机)。
-
-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基本观点
-
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相互依赖维持平衡;
-
社会结构通过制度化模式满足基本功能需求(AGIL模型):
-
适应(Adaptation):获取资源;
-
目标达成(Goal attainment):设定并实现目标;
-
整合(Integration):协调各部分关系;
-
维模(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维持价值模式。
-
-
强调社会秩序、稳定与共识,忽视冲突与变革。
-
三、案例分析题:“双减”政策
(1) 家庭教育遇到的问题
-
学业压力转移:部分家长因焦虑加剧,自行增加孩子课外学习负担;
-
教育能力差距:家长时间、资源、教育理念差异导致新的不平等;
-
亲子关系紧张:家长对子女发展的过度干预可能引发冲突;
-
闲暇时间利用难题:孩子空闲时间增多,家长缺乏引导能力;
-
评价标准迷茫:传统“唯分数论”观念未根本转变,家长陷入困惑。
(2) 社会工作可发挥的作用
-
家庭辅导与教育:开展家长课堂,普及科学教育理念,减轻焦虑;
-
资源链接:为弱势家庭提供托管、兴趣班等社区支持资源;
-
亲子关系调解:通过小组工作改善沟通,促进家庭和谐;
-
儿童成长规划:协助孩子制定课余发展计划,培养综合素养;
-
政策倡导与协调:反馈政策实施问题,推动政府优化配套措施;
-
社区网络构建:组织互助小组,形成支持性社区环境。
四、论述题:疫情下的新社会问题与社会治理新思路
(一)疫情引发的新社会问题
-
公共卫生资源挤兑与不平等: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弱势群体就医难;
-
经济衰退与失业危机:中小企业倒闭、灵活就业者生计受阻;
-
心理健康危机:长期隔离、焦虑、抑郁情绪蔓延;
-
教育数字鸿沟:在线教育加剧城乡、贫富家庭间的资源差距;
-
社会排斥与歧视:对感染者、医护人员的污名化;
-
家庭暴力与关系紧张:封闭环境导致家庭冲突频发;
-
全球化与本地化矛盾:供应链中断、民族主义抬头。
(二)社会治理新思路
-
强化韧性治理:
-
建立跨部门应急协调机制,提升危机响应能力;
-
推动社区网格化治理,实现精准防控与服务下沉。
-
-
数字技术赋能:
-
利用大数据、AI优化资源调配(如疫苗分配、舆情管理);
-
搭建线上公共服务平台,保障教育、医疗、政务畅通。
-
-
包容性政策设计:
-
针对弱势群体(如老人、残疾人)提供适应性支持;
-
发放补贴、扩大社保覆盖,缓解经济冲击。
-
-
心理社会服务整合:
-
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公共卫生体系;
-
鼓励社会组织提供在线咨询、社区支持小组。
-
-
多元主体协作:
-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形成“共治联盟”;
-
激发志愿者力量,补充公共服务缺口。
-
-
全球化合作与本地化创新并重:
-
加强国际经验交流与科研合作;
-
培育本地化产业链,增强经济自主性。
-
-
长远制度建设:
-
完善公共卫生法律体系;
-
投资韧性城市基础设施,防范未来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