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相对剥夺模式
答: 相对剥夺模式是指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参照群体进行比较,感知到自身处于不利地位,从而产生的一种被剥夺感和不满情绪。这种感受并非源于绝对的物质匮乏,而是源于相对的比较。例如,即使自己的生活水平在提高,但如果提高的速度远低于邻居或同事,仍然可能产生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它是解释社会运动、集体行动和不满情绪的重要理论。

2. 院舍照顾社会工作模式
答: 院舍照顾社会工作模式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养老院、孤儿院、精神病院等住宿式照顾机构中,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的模式。其工作重点不仅包括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和医疗康复,更注重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方法,改善院舍环境,维护服务对象的权益,增强其社会功能,减轻“机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努力链接社区资源,促进服务对象与社会的融合。

3. 福利国家的三种类型
答: 根据社会学家艾斯平-安德森的分类,福利国家可分为三种理想类型:

  • 自由主义福利国家(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福利给付主要针对低收入群体,通常需要经过严格的家庭经济调查,福利水平较低,旨在提供基本安全网。强调市场作用,鼓励个人通过市场获取福利。

  • 保守主义福利国家(欧洲大陆模式): 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福利资格与就业和社保缴费记录紧密相连,强调维护既有的社会地位差异。国家的作用是辅助家庭和市场,传统家庭角色分工明显。

  • 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北欧模式): 以瑞典、挪威为代表。奉行“普惠主义”原则,福利覆盖所有公民,提供高水平、去商品化的普遍性福利。国家通过高税收进行大规模再分配,以促进社会平等和团结。

4. 生命回顾法
答: 生命回顾法是老年社会工作中一种专业的干预方法。它通过有目的地引导老年人系统地回顾、整合和评价其一生的经历(包括成功、失败、冲突和未竟事宜),帮助其重新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达成自我接纳与和解,从而增强自尊心、找到生命价值感,并缓解对衰老和死亡的焦虑。它不仅是怀旧,更是一种治疗性的过程。

5. 社会整合
答: 社会整合是指将社会系统中各个不同的部分、要素、群体或个体协调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的过程和状态。它强调社会成员拥有共享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各子系统(如经济、政治、文化)之间功能互补,不同群体之间关系和谐,从而减少冲突,促进社会团结与合作。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是此概念的重要论述者。

6. 社会互动
答: 社会互动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传播和反应而发生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与过程。它是社会形成和运行的基础,常见的形式包括合作、竞争、冲突、交换、强制等。符号互动论认为,人们是基于对符号(如语言、手势)的共同理解来进行有意义的互动的。

7. 社会分层
答: 社会分层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如财富、权力、声望),将一个社会的成员区分为不同等级层次的社会现象与结构。它体现了社会的不平等体系,使得不同阶层的人在获取社会资源、生活机会和社会回报上存在系统性差异。经典的分层理论包括马克思的阶级论(基于生产资料占有)和韦伯的多元分层论(基于财富、权力和声望三位一体)。


二、简答题

1. 托尔的阶段性需要
答: 托尔(Towle)在其著作《Common Human Needs》中提出了适用于所有人的“共同需要”,这些需要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阶段性)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其主要观点包括:

  • 核心观点: 人的需要是普遍的,但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如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这些需要的具体内容和满足方式各不相同。

  • 主要阶段性需要: 通常包括对身体健康、情感发展、教育、职业、经济安全、社会关系、休闲娱乐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要。

  • 与社会工作的关联: 托尔的理论为社会工作评估和服务提供了重要框架。社会工作者必须评估服务对象在其特定生命阶段所面临的需要和挑战,从而提供针对性的帮助,促进其成长和发展。例如,儿童的需要侧重于养育和教育,而老年人的需要则更侧重于健康照顾和社会融入。

2. 慈善组织会社
答: 慈善组织会社是19世纪中后期起源于英国并随后影响至美国的一场慈善运动,旨在解决工业革命后城市贫困问题并提高慈善救济的效率。

  • 背景: 为解决众多慈善组织之间缺乏协调、资源浪费和重复救济的问题。

  • 主要做法:

    1. 协调合作: 在一个城市内成立一个中央管理机构,协调所有慈善组织的工作。

    2. 友好访问员: 派遣中上层阶级的“友好访问员”对申请救助者进行家访调查,了解其贫困的真正原因和需要,提供道德劝诫和个人指导。这是个案工作的萌芽。

    3. 调查登记: 建立中央登记制度,防止重复救济和“职业乞丐”骗取资源。

  • 贡献与局限:

    • 贡献: 促进了慈善工作的科学化和组织化,开创了个案工作的先河,强调调查和个性化帮助。

    • 局限: 过于强调个人道德因素致贫,忽视了社会结构性问题;带有父权主义和道德评判色彩。

3. 专业关系原则
答: 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为了达成工作目标而建立的一种职业关系。其核心原则包括:

  • 个别化: 将每个服务对象视为独特的个体,尊重其差异性和特殊性。

  • 有目的的情感表达: 认可服务对象有表达情感的需要,工作者应予以接纳和理解,但自身的情感表达需以专业为目的。

  • 有控制的情绪投入: 工作者应投入同理心去理解服务对象,但需保持客观和专业判断,避免过度情绪卷入。

  • 接纳: 非批判性地理解和服务对象,接纳其这个人,但不一定赞同其所有行为。

  • 非评判的态度: 不对服务对象的言行、价值观进行道德评判,而是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

  • 服务对象的自我决定: 尊重服务对象有权对自己的事情做出选择和决定,工作者是协助者而非决定者。

  • 保密: 对服务对象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除非在法律要求或可能危及他人生命等特殊情况下。


三、简答题

1. 社会结构的单位
答: 社会结构是指一个社会相对稳定、持久的组织框架,由以下基本单位构成:

  • 地位(Status): 个人在社会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如母亲、医生、学生)。分为先赋地位(与生俱来,如种族、性别)和自致地位(通过个人努力获得,如教授)。

  • 角色(Role): 与特定社会地位相关联的一套行为模式、义务和期望。它是地位的动态体现(如“医生”这个地位的角色是治病救人、遵守医德)。

  • 群体(Group): 由两个或以上的人组成,彼此互动,有共同的认同感和团结感。它是社会结构的核心单位(如家庭、朋友群、工作团队)。

  • 组织(Organization): 为了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的正式群体,有明确的规则、结构和分工(如学校、公司、政府机关)。

  • 制度(Institution): 为了满足社会基本需要而形成的一套稳定、价值化的规范体系,如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宗教制度和政治制度。它是社会结构中最宏大、最稳定的组成部分。

  • 社区(Community): 聚居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具有共同生活和利益的人群及其社会活动的总称。

2. 孔德
答: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被誉为“社会学之父”。

  • 主要贡献:

    1. 创立“社会学”: 他首次提出“社会学”(Sociologie)这一学科名称,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 提出“三阶段法则”: 他认为人类知识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神学阶段(用超自然力量解释世界)、形而上学阶段(用抽象哲学概念解释世界)和科学阶段(实证阶段)(用观察、实验和比较等科学方法认识世界)。他认为社会学是最高级的科学。

    3. 倡导实证主义: 他强调社会学必须采用自然科学式的实证研究方法,基于观察和事实,发现社会规律,从而预测和控制社会。

    4. 划分社会学研究领域: 他将社会学划分为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秩序,如社会制度、家庭、宗教如何维持社会和谐)和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变迁和进步的过程)。

  • 影响与评价: 孔德为社会学奠定了学科基础,指明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向,对后世社会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他后期的思想逐渐偏向于构建一种“人道教”,带有一定的空想和宗教色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