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贫困县
贫困县是指因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滞后等因素,导致人均收入较低、贫困人口集中、发展能力不足的县级行政区。中国政府通过划定贫困县并实施针对性扶贫政策,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20年后,贫困县全部“摘帽”,转入乡村振兴阶段。

2. 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是指个体或群体之间通过语言、符号、行为等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常见形式包括合作、竞争、冲突、交换等,贯穿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构建中。

3. 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指个体或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地位的变化,包括垂直流动(如阶层上升或下降)和水平流动(如职业或地域变更)。开放的社会通常流动性较高,强调机会平等与个人努力。

4. 科层制
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是一种以层级分工、规则化、非人格化和效率为导向的组织管理模式,由马克斯·韦伯提出。其特征包括权力等级清晰、职务专业化、规章制度明确等,常见于政府机构和大型企业。

5. 非干扰性研究
非干扰性研究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研究者不直接介入研究对象,而是通过分析现有资料(如档案、统计数据、历史记录)或观察行为痕迹来得出结论,避免因研究过程干扰研究对象的行为。

6. 团队控制力
团队控制力指团队领导者或团队整体通过制度、规范、激励、文化等手段协调成员行为、实现目标的能力。它包括任务分配、过程监督、绩效评估和凝聚力维持等方面,是团队高效运作的关键。


二、简答题

1. 简述威尔和甘布的社区工作八分法
威尔和甘布(Weil & Gamble)提出的社区工作八分法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模式,强调根据不同社区情境选择策略,包括:
(1)邻里与社区组织;
(2)功能社区组织;
(3)社区社会经济发展;
(4)社会规划;
(5)项目开发与社区联络;
(6)政治与社会行动;
(7)联盟建设;
(8)社会运动。
该方法注重灵活性,倡导社会工作者依据社区需求、资源及权力结构采取差异化介入方式。

2. 简述帕森斯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
塔尔科特·帕森斯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相互依存并共同维持系统稳定。主要观点包括:
(1)AGIL模型:社会系统需具备适应(Adaptation)、目标达成(Goal 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与模式维持(Latency)四种功能;
(2)结构功能分化:社会通过分工提高效率;
(3)价值共识:共享价值观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4)社会均衡:系统倾向于通过制度化调节恢复平衡。该理论强调社会的稳定性与协调性,但被批评忽视冲突与变革。


三、材料分析题

1. 分析信访工作中社工发挥的作用
在信访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发挥以下作用:
(1)情绪疏导与心理支持:运用专业技巧缓解信访群众焦虑、愤怒等情绪,避免矛盾激化;
(2)资源链接与权益维护:帮助信访人识别合法诉求,连接法律、政策等资源,促进问题理性解决;
(3)沟通协调与政策倡导:作为政府与群众间的桥梁,推动双向沟通,同时反馈基层需求以优化政策;
(4)能力建设与赋能:通过教育、培训提升群众依法维权意识和自助能力,减少重复信访。
社工的介入有助于将信访从被动维稳转向主动治理,促进社会和谐。

2. 分析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成立对社会工作发展体制的影响
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成立标志着社会工作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顶层设计,其影响包括:
(1)体制化提升:打破以往多头管理、职能分散的局限,强化统筹协调,推动社会工作制度化、标准化;
(2)资源整合与政策支持:集中配置资金、人才和政策资源,扩大服务覆盖领域(如社区治理、信访、心理健康等);
(3)专业权威增强:通过国家层面推动,提升社会工作的公众认可度和专业地位;
(4)基层治理创新:引导社工深度参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助力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这一变革有望解决长期存在的专业定位模糊、资源不足等问题,但需注意避免行政化对专业自主性的影响。


四、论述题

在互联网媒体时代,有些学者认为人们囿于信息茧房,从信息茧房的内涵结合社会实际展开论述。

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由哈佛学者桑斯坦提出,指个体受自身兴趣、价值观或算法推荐影响,仅接触固化信息领域,导致认知狭隘、观点极化的现象。在互联网时代,这一现象尤为凸显,需结合社会实际多维度论述:

1. 信息茧房的形成机制

  • 算法推荐技术:平台(如今日头条、抖音)通过用户行为数据精准推送内容,强化偏好但屏蔽异质信息;

  • 个体选择性心理:人们本能倾向于确认自身观点的信息(确认偏误),主动回避挑战性内容;

  • 社群隔离:社交媒体形成同质化圈层(如微博超话、微信群),成员在回声室中不断强化共识。

2. 社会实际表现与影响

  • 政治极化与舆论撕裂:例如美国大选中的“红蓝阵营”对立,双方基于不同信源形成不可调和的观点;

  • 社会共识难以达成:公共议题(如疫苗接种、环保)讨论因群体间信息差异而陷入对立;

  • 个人发展局限:长期困于茧房可能导致批判思维退化、创新能力下降,如青少年沉迷短视频后知识结构碎片化。

3. 破解信息茧房的路径

  • 技术伦理规制:要求算法增加“随机性”推荐(如引入相反观点),打破过滤气泡;

  • 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公众的信息辨识能力与主动跨圈层交流意识;

  • 平台责任与多元声音:鼓励媒体提供平衡报道,扶持公共性信息平台;

  • 线下社会互动补充:通过社区活动、实体社交等促进不同群体间直接对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