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答题
1. 个案工作会谈引导性技巧
引导性技巧是社会工作者在会谈中主动引导服务对象探索、澄清和专注于特定议题的方法。主要包括:
-
澄清:协助服务对象更清晰、具体地表达模糊或矛盾的信息。
-
对焦:将偏离主题的谈话引回核心问题,确保会谈效率。
-
摘要:阶段性总结会谈内容,帮助服务对象整合信息并确认进展。
2. 社会政策评估
社会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制定、实施和效果的系统性分析,旨在判断政策是否达成目标、资源是否有效利用。内容包括:
-
过程评估:关注政策执行情况与计划的一致性。
-
结果评估:衡量政策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的匹配度。
-
影响评估:分析政策对社会、经济及目标群体的综合影响。
3. 社会工作对社会的伦理价值
社会工作通过以下伦理价值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
-
社会正义:倡导资源公平分配,反对歧视与压迫。
-
集体责任:强调社会对个体福祉的保障义务。
-
尊重多样性:包容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差异,推动社会融合。
4. 社区工作三大模式
-
地区发展模式:强调社区参与和能力建设,通过自助与合作解决本地问题。
-
社会策划模式:基于理性规划和数据分析,由专家主导设计并实施社区服务方案。
-
社会行动模式:组织弱势群体通过集体行动争取权益,挑战结构性不公。
二、简答题
1. 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社会福利是社会资源与服务的制度性分配体系,旨在提升全民福祉;社会工作是实施福利服务的专业实践。两者关系为:
-
目标一致:均以促进人类福祉与社会公平为核心。
-
互为载体:社会福利提供制度框架与资源,社会工作通过专业服务将其转化为实际支持。
-
相互促进:社会工作反馈需求推动福利制度完善,福利发展为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2. 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作用
-
指导实践:提供问题分析框架(如生态系统理论)和干预路径(如认知行为理论)。
-
解释现象:帮助理解服务对象行为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
-
评估效果:为干预成效提供衡量标准和反思依据。
3. 叙事治疗模式
由迈克尔·怀特和大卫·艾普斯顿创立,核心观点为:
-
问题外化:将人与问题分离(如“吸毒控制了你”而非“你是吸毒者”),减轻标签压力。
-
重写故事:通过挖掘例外经历(未受问题影响的时刻),构建积极自我叙事。
-
见证与认证:通过他人见证或文件(如证书)强化新身份认同。
4. 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
通用过程模式提供标准化服务框架,包括六阶段:
-
接案:建立关系,初步评估问题与需求。
-
预估:全面收集信息,分析问题成因与资源。
-
计划:与服务对象共同制定目标及行动方案。
-
介入:实施计划,运用专业技巧解决问题。
-
评估:检验干预成效,调整策略。
-
结案:总结成果,处理分离情绪,规划未来。
三、案例分析题
张女士跟前夫(有吸毒史),有个10岁的女儿女儿跟着张女士的母亲,母亲身体不太健康张女士比较担心。张女士跟现任丈夫,有一个10月大的孩子,张女士跟现任丈夫正在进行社区戒毒,没有经济来源,夫妻两人经常吵架张女士丈夫还曾经打过张女士。某天,张女士跟丈夫大吵一架,张女士觉得生活无希望,就吃老鼠药自杀,她老公发现了很紧张,马上找到社工。
问题:
(1)什么是禁毒社会工作?
(2)什么是危机干预?
(3)什么是”五社联动”?
(4)请你结合禁毒社会工作、危机干预、“五社联动”,如何对张女士开展介入服务?
(1) 禁毒社会工作
禁毒社会工作是针对药物滥用者及其家庭的专业服务,聚焦预防吸毒、减少危害、促进康复与社会回归。内容包括心理辅导、资源链接、家庭支持及社区教育。
(2) 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是对突发心理崩溃或生存威胁的紧急应对,旨在稳定情绪、确保安全并恢复应对能力。步骤包括:评估危险等级、提供情感支持、制定短期安全计划、链接紧急资源。
(3) “五社联动”
“五社联动”指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的协同机制,通过整合多元力量提升社区治理与服务效能。
(4) 介入服务方案
结合禁毒社会工作、危机干预与“五社联动”,对张女士的介入如下:
-
危机干预(立即行动):
-
确保张女士送医救治,评估自杀风险,签订安全协议。
-
提供情绪疏导,缓解绝望感,强调支持网络存在。
-
-
禁毒社会工作支持:
-
协助夫妻巩固戒毒成果,链接美沙酮治疗、心理康复资源。
-
开展家庭辅导,改善沟通模式,制止家暴(可报警或申请庇护)。
-
-
“五社联动”资源整合:
-
社区:申请临时救助、低保或公益性岗位解决经济问题。
-
社会组织:引入戒毒协会、妇女庇护所提供专项服务。
-
社会工作者:主导个案管理,协调资源并持续跟进。
-
志愿者:组织探访,协助照料幼儿或患病母亲。
-
慈善资源:链接基金会援助、爱心捐赠缓解生计压力。
-
-
长效支持计划:
-
为女儿提供心理辅导,避免家庭创伤影响。
-
帮助张女士规划就业技能培训,增强经济独立性。
-
四、论述题
1. 个案管理与一般个案工作的区别
一般个案工作聚焦通过一对一关系解决特定心理社会问题(如情绪困扰),过程通常限于咨询、辅导和短期干预。
个案管理则针对多重问题交织的复杂案例(如 homelessness、严重精神疾病),强调:
-
系统性协调:整合医疗、社保、就业等多部门资源;
-
全程跟进:从评估到结案长期陪伴,确保服务连续性;
-
倡导角色:代表服务对象争取权益,破除制度障碍。
例如:一名无家可归的艾滋患者需个案管理员同时联系医院、住房项目和社保局,而一般个案工作者可能仅提供心理支持。
2. 社会服务方案策划
社会服务方案策划是基于需求评估设计、实施与评估服务的系统性过程,包括:
-
需求分析:通过调研(如问卷、访谈)识别目标群体问题(如社区老龄化伴孤独症高发)。
-
目标设定:制定可衡量目标(如“半年内为50名老人每周组织2次社交活动”)。
-
方案设计:规划具体内容(如兴趣小组、志愿者探访)、预算、人员分工及时间表。
-
资源动员:争取政府资金、企业赞助或社区志愿者参与。
-
执行与监测:实施活动并记录参与度、反馈,适时调整策略。
-
成效评估:采用前后对比或满意度调查衡量目标达成度,总结经验。
例如:针对留守儿童策划“课后托管+心理支持”方案,需协调学校、心理咨询师及资金,最终通过学业改善和情绪量表评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