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答题
1. 简述预估的原则
预估是社会工作实务的基础环节,需遵循以下原则:
-
系统性原则:全面收集服务对象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等多维度信息,综合评估其需求与问题。
-
动态性原则:关注服务对象处境的变化性,预估需持续更新以适应新情况。
-
参与性原则:强调服务对象及相关系统的主动参与,确保预估结果客观真实。
-
优势视角原则:不仅聚焦问题,更需发掘服务对象的内在潜能与资源。
-
文化敏感性原则:尊重服务对象的文化背景,避免主观偏见影响判断。
2. 简述社会目标模式的特点
社会目标模式是小组工作的经典模式之一,其特点包括:
-
注重社会意识提升:通过小组活动增强成员的社会责任感,促进集体行动。
-
民主参与:强调小组内部平等决策,培养成员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
-
社会改变导向:以推动社会正义和社区发展为终极目标,超越个人问题解决。
-
教育性功能:通过小组过程传播知识、提升能力,助力成员成为积极公民。
-
工作者角色:工作者扮演倡导者、教育者角色,协助小组明确目标并链接资源。
3. 简述社会工作者如何配合特殊教育工作
社会工作者在特殊教育中需多维度协作:
-
跨专业团队合作:与教师、心理医生等共同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EP),提供社会心理支持。
-
家庭与学校桥梁:协助家长理解孩子需求,参与教育过程,缓解家庭压力。
-
资源整合:链接康复、福利等社区资源,为特殊儿童提供全方位服务。
-
社会融合促进:通过小组活动或社区参与,减少歧视,增强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
倡导与政策推动:呼吁完善特殊教育政策,保障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利。
4. 简述评估在老年社会工作中要注意的事项
老年社会工作评估需关注:
-
** holistic 评估**:综合健康、认知、情感、社会支持及环境安全等多方面因素。
-
尊重自主性:避免替代决策,充分尊重老年人的意愿与选择权。
-
文化敏感性:考虑文化、信仰对老年生活的影响,采用适切的沟通方式。
-
动态性与持续性:随老年人状况变化及时调整评估,确保持续契合需求。
-
伦理考量:保护隐私,谨慎处理敏感信息(如财产、监护问题),防范潜在风险。
二、论述题
1. 论述危机干预模式中的介入阶段
危机干预模式旨在帮助个体应对突发危机事件,介入阶段包括:
-
第一阶段:建立关系与评估
迅速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评估危机的紧迫性、危害程度及个体情绪状态。重点确认安全性(如自伤风险),并收集危机事件细节、应对资源与支持系统信息。 -
第二阶段:制定干预计划
基于评估结果,与服务对象共同制定短期、可行的目标。计划需聚焦即时稳定情绪、减少危机影响,并明确具体步骤(如联系家人、暂避危险环境)。 -
第三阶段:实施干预措施
采取多种策略:
(1)情绪疏导:鼓励表达感受,提供心理支持,缓解焦虑与无助感;
(2)资源链接:动员家庭、社区或专业资源(如医疗、法律援助),解决紧迫需求;
(3)认知重构:帮助理性看待危机,减少非理性认知,增强应对信心。 -
第四阶段:巩固与跟进
危机缓解后,协助服务对象总结应对经验,规划预防未来危机的策略(如建立支持网络、学习压力管理技巧),并通过回访确保恢复进程稳定。
核心要点:介入需快速、聚焦、灵活,强调“此时此地”,以恢复稳定为首要目标。
2. 比较老年社会工作中社会撤离理论和活动理论
社会撤离理论和活动理论是解释老年适应的两种经典理论,差异如下:
-
理论导向:
-
社会撤离理论(Cumming & Henry, 1961):主张老年人逐步退出社会角色是自然且互益的过程,既减少社会负担,也利于老年人适应衰老。
-
活动理论(Havighurst, 1963):认为维持活跃参与(如社交、生产活动)是成功老龄化的关键,退缩会导致幸福感下降。
-
-
核心观点:
-
撤离理论强调“减少参与”,认为老年人需将精力转向内心整合,接受角色丧失;
-
活动理论主张“替代参与”,通过新角色替代旧角色(如退休后参与志愿工作),以保持身份认同和价值感。
-
-
实践应用:
-
撤离理论支持尊重老年人选择安静生活,但可能被误读为消极放弃;
-
活动理论鼓励积极老龄化,推动社区参与,但需避免忽视个体差异(如健康限制)。
-
-
局限性:
-
撤离理论忽视个体主动性,可能强化年龄歧视;
-
活动理论过于理想化,未充分考虑失能老人的现实困境。
-
结论:现代老年社会工作强调整合视角,根据老年人需求灵活应用:支持自主选择(可撤离),但提供机会促进有意义参与(可活动)。
3. 论述小组工作中治疗模式的特点
治疗模式以矫正行为、治疗心理问题为核心,特点如下:
-
目标明确:针对特定问题(如成瘾、社交障碍)设定治疗目标,注重行为改变与人格重建。
-
结构化设计:小组过程严格规划,活动与讨论围绕主题展开(如角色扮演应对冲突),强化学习效果。
-
工作者角色:工作者作为专家主导小组,评估需求、设计议程并控制进程,具备较强的临床技能。
-
理论整合:借鉴心理学理论(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剧),通过团体动力促进个体洞察与改变。
-
治疗性因素:利用团体互助、普遍性(意识到他人有类似问题)、希望灌输等因素,助力成员恢复。
-
适用性与局限:适用于心理治疗机构或特殊人群(如创伤受害者),但需注意伦理(如保密性),且可能弱化成员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