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答题
1. 简述个案工作与心理咨询的不同点。
个案工作与心理咨询虽然都采用一对一的专业助人方法,但在核心目标、关注焦点、工作层面和价值基础上有本质区别:
维度 | 个案工作 | 心理咨询 |
---|---|---|
核心目标 | 增强社会功能,解决社会适应问题,链接资源,促进个人与环境的和谐。 | 促进心理成长,消除或缓解心理症状,改善认知、情绪和行为模式。 |
关注焦点 | “人在情境中”,重点关注个人与外部环境(家庭、社区、社会政策)的交互作用。 | “个人内在”,重点关注个体内部的认知、情绪、潜意识、人格结构等。 |
工作层面 | 宏观与微观结合。既提供直接辅导,也从事资源链接、政策倡导、环境改变等社会性干预。 | 微观层面。工作集中于个体或家庭内部的心理过程和互动模式。 |
价值基础 | 社会公正、资源平等、助人自助,强调公民权利和社会责任。 | 价值中立、保密、不伤害,强调专业的伦理守则和治疗关系。 |
工作者角色 | 使能者、经纪人、倡导者、教育者。 | 治疗师、专家、陪伴者。 |
问题界定 | 问题多源于资源匮乏、支持网络断裂或社会不公。 | 问题多源于内在冲突、创伤经历或不良适应模式。 |
总结:个案工作是“社会性”的,旨在修复个人与社会的连接;心理咨询是“心理性”的,旨在修复个人内心的秩序。
2. 论述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有三种,分别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目标:
(1)社会目标模式
-
理论基础:源于社群主义和社会民主理念,强调民主参与、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
-
核心目标:提升组员的社会意识,培育社会责任,促进社会行动和社区改变。小组是一个微型民主社会,旨在赋权于组员,共同解决社区问题。
-
工作者角色:促成者、倡导者、资源提供者。工作者是充满激情的引导者,与组员平等参与。
-
适用群体:社区居民、志愿者、学生团体等,用于解决社区公共议题。
(2)治疗模式
-
理论基础:源于精神医学、心理学和行为矫正理论,将小组视为治疗环境。
-
核心目标:矫治组员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恢复其正常的社会功能。小组是实现个人治疗目标的媒介和工具。
-
工作者角色:专家、治疗师。工作者拥有专业权威,负责诊断问题、制定治疗计划并主导小组进程。
-
适用群体:有特定行为或心理问题的组员,如药物成瘾者、行为偏差青少年、康复期精神疾病患者等。
(3)互动模式
-
理论基础:系统理论和人本主义哲学,认为个人与群体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
-
核心目标:建立组员与组员之间、组员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通过互助来解决问题,促进个人和群体的共同成长。
-
工作者角色:调解者、协调者。工作者是组员与群体之间的桥梁,营造互助、支持的小组氛围,但不主导小组。
-
适用群体:面临共同生活挑战的人群,如单亲父母支持小组、病友支持小组、新生适应小组等。
二、案例分析题
1. 朱奶奶与张爷爷案例
(1)根据上述案例信息,分析朱奶奶和张爷爷的需求有哪些?
-
张爷爷的紧急医疗需求:因摔倒昏迷,存在生命危险,最急迫的需求是立即的专业医疗救治和生命维持。
-
朱奶奶的医疗需求:脚部扭伤,需要及时的医疗诊断、治疗和康复指导,以缓解疼痛、避免伤情恶化。
-
基本生活照料需求:两位老人都行动不便,无法自理,急需日常起居照料(如做饭、清洁、个人卫生)和安全看护(特别是昏迷的张爷爷)。
-
经济支持需求:作为低保户,家庭经济困难,可能难以支付突如其来的医疗费用和后续的护理费用,需要经济援助。
-
情感支持与心理慰藉需求:朱奶奶面临老伴生命垂危的巨大心理压力,自身受伤的无助感,以及子女缺位的情感孤独,急需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
-
家庭支持网络修复需求:子女没有回家看望,表明非正式支持系统(家庭)断裂或薄弱,需要介入修复家庭关系,唤醒子女的赡养责任。
-
社会交往与减少孤独感需求:因身体原因无法外出,与姐妹的社交中断,社会隔离感严重,需要重建社会连接。
(2)假如你是社会工作者,你会如何用正式资源和非正式资源解决上述问题?
① 链接正式资源(来自政府、专业机构的制度化支持)
-
紧急医疗系统: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将张爷爷送医救治;协助朱奶奶前往社区医院或安排上门诊察,处理脚伤。
-
政府部门:
-
向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汇报情况,申请临时救助、大病医疗救助等政策支持。
-
协助申请残疾人福利(如评估后符合条件)或高龄津贴等。
-
-
专业服务机构:
-
联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申请提供上门送餐、家政清洁、康复护理等服务。
-
评估张爷爷出院后的状况,链接康复机构或护理院资源。
-
为朱奶奶申请 “长者守护”等安全呼叫装置,预防未来风险。
-
-
法律援助:如子女拒不履行赡养义务,可链接司法所或法律援助中心提供法律咨询和支持。
② 调动非正式资源(来自家庭、邻里、社区的非制度化支持)
-
家庭系统:
-
立即联系朱奶奶的子女,告知其父母情况的严重性,进行家庭会议,沟通赡养和照料计划,唤醒家庭责任。
-
协助建立家庭内部的支持轮值制度。
-
-
邻里网络:
-
发动社区志愿者、热心邻居提供临时性的看护、送饭、代购等日常帮助,建立邻里互助小组。
-
-
社会支持网络:
-
联系朱奶奶的“姐妹”(老友),说明情况,鼓励她们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提供情感慰藉,待朱奶奶脚伤好转后恢复线下探望。
-
邀请朱奶奶在能力恢复后参加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小组活动,拓展社交圈,减少孤独感。
-
社工角色:在此过程中,社工扮演资源链接者、使能者、协调者和倡导者的角色,整合多方资源,形成一个围绕两位老人的支持网络。
2.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设计
(一)需求分析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面临自我认同、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巨大挑战。其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主要包括:
-
认知层面:需要正确认识自身的身心变化,学习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
-
情绪层面:需要学会识别、接纳和有效管理情绪(如压力、焦虑、抑郁情绪)。
-
技能层面:需要掌握人际沟通、冲突解决、压力应对和决策等关键生活技能。
-
价值层面:需要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培养** resilience(心理韧性)** 和成长型思维。
(二)设计目标
-
总目标:提升青少年的心理素养,增强其应对压力和挑战的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
具体目标:
-
知识目标:使青少年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求助渠道。
-
态度目标:减少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树立“主动关注心理健康是正常且重要的事”的积极态度。
-
技能目标:至少掌握2-3种情绪调节(如深呼吸、正念)和压力管理技巧(如时间管理、问题解决)。
-
行为目标:在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向朋友、家人或老师求助,或使用正规的心理援助渠道。
-
(三)主要内容
-
模块一:心理健康知多少——介绍心理健康标准、常见误区(如“看心理医生=有精神病”)。
-
模块二:认识独一无二的我——围绕自我意识、自尊自信、身体意象开展活动。
-
模块三:情绪“晴雨表”——学习识别基本情绪,理解情绪的功能,介绍情绪ABC理论。
-
模块四:压力管理与放松训练——分析压力来源,教授正念冥想、渐进式肌肉放松等实用技巧。
-
模块五:沟通无极限——学习有效沟通、倾听技巧、拒绝艺术和冲突处理。
-
模块六:资源与求助——介绍校内心理老师、心理咨询热线(如12355)、网络求助平台等资源,演练如何求助。
(四)评估分析
可采用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相结合的方法。
-
过程评估:
-
方法:观察记录、参与者反馈表、小组分享。
-
内容:评估活动参与度、课堂氛围、内容是否吸引人、讲解是否清晰、青少年的即时反应等。用于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和形式。
-
-
结果评估:
-
方法:
-
问卷调查法:在活动前和后使用同一份量表(如简易心理韧性量表、压力知觉量表)进行测量,对比得分变化。
-
焦点小组访谈:活动结束后,选取部分参与者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的收获、感受和行为改变。
-
行为观察:观察青少年在后续学习生活中是否表现出更积极的沟通、更好的情绪管理。
-
-
评估维度:
-
有效性:预设的知识、态度、技能目标是否达成?
-
适切性:内容是否符合该年龄段青少年的特点和实际需求?
-
影响力:活动对参与者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是什么?
-
-
挑战:青少年可能出于社会赞许性而给出虚假反馈;心理状态的改变是长期过程,短期评估可能无法完全体现效果。因此,评估应多元化、长期跟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