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答题

1. 简述行动研究的内涵

行动研究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者与实践者(如社会工作者、教师等)共同合作,通过循环往复的“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过程,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实践者的专业能力和理论水平。其核心内涵包括:

  • 实践性:聚焦于真实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旨在改善实践效果。

  • 参与性:实践者主动参与研究过程,而非被动接受外部结论。

  • 反思性:通过持续反思调整行动策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循环性:遵循“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不断优化方案。

2. 简述优势视角的原则

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的一种实践模式,强调关注个人、家庭或社区的潜能和优势,而非问题与缺陷。其核心原则包括:

  • 赋权:帮助服务对象发现并运用自身能力,掌握生活主导权。

  • 成员资格:肯定每个人作为社会成员的资格和价值,促进包容与参与。

  • 抗逆力:重视个体在逆境中展现的适应和成长能力。

  • 对话与合作:以平等姿态与服务对象共同制定目标,避免专家权威模式。

  • 整体性:从环境、文化、历史等多维度理解服务对象的优势。


二、案例分析题

1. 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提升4-7岁儿童专注力的服务计划

理论依据:4-7岁儿童处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以符号思维、自我中心性和注意力易分散为特点。需通过具体操作、游戏化活动促进认知发展。

总目标:通过结构化游戏和互动任务,提升儿童的专注力与认知调节能力。

具体目标(影响目标)

  • 延长儿童专注完成单一任务的时间(从5分钟提升至15分钟)。

  • 减少外部干扰下的注意力分散频率。

  • 增强任务转换和规则遵循能力。

服务计划内容

  • 活动设计

    • 象征性游戏:如角色扮演(“医生与病人”),要求儿童持续扮演一个角色,强化情境专注。

    • 规则性游戏:如“西蒙说”(指令游戏)、简单桌游(需等待轮次),培养规则意识和持续注意力。

    • 操作任务:拼图、积木搭建(从易到难),通过动手操作强化注意力稳定性。

  • 环境调整

    • 减少视觉和听觉干扰(如独立安静空间)。

    • 任务分段进行,每次时间逐步延长(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

  • 家长参与

    • 培训家长使用正向反馈(如即时表扬)强化专注行为。

    • 指导家长避免打断儿童正在进行的活动。

评估方法:通过观察记录专注时长、任务完成率,并使用家长问卷评估行为改善情况。

2. 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的内容及对张阿姨(抑郁症)的评估开展

过程评估内容

  • 关注服务执行情况:如会谈频率、介入策略是否符合计划、服务对象参与度、资源使用效率等。

  • 用于实时调整服务策略,确保介入方向正确。

结果评估内容

  • 衡量服务成效:如症状缓解程度(如抑郁量表评分变化)、社会功能恢复(日常活动参与)、生活质量提升等。

  • 判断目标是达成,为服务终止或调整提供依据。

对张阿姨的评估开展

  • 多维评估

    • 生理层面:使用PHQ-9抑郁量表定期测评情绪状态;记录睡眠、饮食等生理指标。

    • 心理层面:通过会谈评估其认知模式(如自我否定、绝望感)和情绪调节能力。

    • 社会层面:了解社会支持网络(家庭、朋友)、日常活动参与及社会角色功能。

  • 过程评估重点

    • 记录会谈中张阿姨的开放程度、作业完成情况(如情绪日记)、介入策略(如认知行为技巧)的适用性。

    • 根据反馈调整会谈焦点(如优先处理自杀风险或社交退缩)。

  • 结果评估重点

    • 对比介入前后抑郁量表得分、自主活动频率、社会交往变化。

    • 结合张阿姨的主观感受(如“希望感”提升)综合判断成效。

  • 伦理注意:评估需尊重张阿姨自主性,避免标签化,强调其优势与进步。


三、论述题

1. 精神分析研究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

目标

  • 揭示无意识冲突:通过分析梦境、口误、自由联想等,挖掘被压抑的早期经验(如童年创伤)对当前行为的影响。

  • 理解人格结构:探讨本我、自我、超我的动态平衡,解释个体内在动力与外部适应的矛盾。

  • 缓解心理症状:将无意识冲突意识化,通过修通(如移情分析)减少神经症性痛苦,促进人格整合。

原则

  • 决定论原则:认为所有心理现象(包括失误)均有其无意识根源,非随机发生。

  • 能量守恒原则:心理能量(力比多)在不同心理结构中分配和转移,影响行为表现。

  • 结构-冲突原则:强调本我(欲望)、自我(现实)、超我(道德)间的冲突是心理问题的核心。

  • 发展性原则:重视早期经验(如口欲期、肛欲期)对人格形成的奠基作用。

  • 移情与反移情分析:利用治疗关系中投射的情感模式,揭示无意识关系模板。

2.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特点

  • 政府主导与政策驱动:发展路径以顶层设计为主(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依托民政系统推动职业化,与西方 grassroots 起源不同。

  • 本土化适应:强调与传统文化(如家庭本位、集体主义)结合,探索“社工+义工”联动模式,避免西方个体主义理论的直接套用。

  • 多领域快速扩张:从最初社区服务延伸至司法、医务、教育等领域,但区域发展不均衡(东部沿海成熟,中西部滞后)。

  • 专业化与职业化并行:建立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初级/中级社工师),但实际岗位配置、薪酬保障仍不完善,存在“有证无岗”现象。

  • 社会服务与维稳功能兼顾:既提供弱势群体服务(如留守儿童、老年人),也承担社会治理创新任务(如化解基层矛盾)。

  • 教育与实践脱节挑战:高校培养规模扩大,但实务督导体系薄弱,需强化实践能力训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