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
沟通理论:指在社会工作实践中,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方式与服务对象进行信息交换、情感交流的理论体系,强调双向互动、倾听与反馈,以建立信任关系并促进问题解决。
-
赋权:通过增强个人或群体的能力、资源和社会参与,帮助其获得对生活的控制权,提升自信心和自主决策能力,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公平。
-
倡导:社会工作者代表弱势群体或服务对象的利益,通过政策建议、资源争取或公众宣传等方式,推动社会制度或环境的改变,消除结构性障碍。
二、简答题
-
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童社会工作内容:
-
评估家庭功能与儿童需求,制定个性化服务计划。
-
提供亲子关系辅导,改善家庭沟通模式。
-
链接资源(如教育、医疗、经济援助)支持家庭发展。
-
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提升父母监护能力。
-
介入家庭危机(如暴力、离异),保障儿童权益。
-
-
服务评估应注意的事项:
-
客观性:避免主观偏见,基于事实和数据。
-
参与性:让服务对象参与评估过程。
-
动态性:持续跟踪而非一次性评价。
-
伦理保护:尊重隐私,确保信息保密。
-
多元方法:结合定量(问卷)与定性(访谈)工具。
-
-
小组控制的内容(技巧):
-
规则设定:明确小组规范并引导成员遵守。
-
冲突管理:及时调解矛盾,促进理性沟通。
-
角色分配:根据成员特点分配任务(如领导者、记录者)。
-
进程调控:灵活调整活动节奏,避免偏离目标。
-
情绪支持:关注成员情感变化,营造安全氛围。
-
三、简述题
服务对象的负向行为及处理方式:
-
抗拒参与:通过建立信任关系,了解抗拒原因,调整服务方式(如非正式会谈)。
-
攻击性言语:保持冷静,共情其情绪根源,引导用非暴力方式表达需求。
-
依赖社工:明确角色边界,鼓励自主决策,逐步减少干预。
-
违反协议(如缺席):探讨违约原因,重新协商可行的目标,强化责任感。
四、方案设计题
假如你是一名社会工作者,服务于珠三角城郊结合部的一个城中村,这里主要居住的是外来务工人员。由于附近工厂以制造业为主,工作强度大,还经常加班,许多务工者根本就没有时间关心子女的成长。不少孩子初中毕业后不再继续读高中,而是流落社会,平日无所事事,经常在社区聚众滋生事端,如破坏公物、欺负敲诈中学生、打架斗殴等。请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一份青少年社区服务方案。(方案包括问题分析、评估内容等)
青少年社区服务方案
问题分析:
-
需求层面:外来务工子女缺乏学业支持、家庭关怀及正向社交,导致社会偏差行为。
-
环境层面:父母工作繁忙,社区教育资源不足,青少年业余活动匮乏。
-
风险层面:长期游荡易引发犯罪,影响社区安全。
评估内容:
-
需求评估:问卷/访谈了解青少年兴趣、家庭状况及行为动机。
-
资源评估:盘点社区可用的场地、志愿者、合作机构(如学校、派出所)。
服务目标:
-
短期:减少偏差行为,提供安全活动空间。
-
长期:提升就业能力,促进社会融入。
服务策略:
-
兴趣小组:开设体育、手工等课程,转移注意力。
-
学业辅导:联合大学生志愿者提供课后辅导。
-
亲子工作坊:组织家长参与亲子活动,改善沟通。
-
职业体验:链接企业提供参观或短期实习机会。
-
社区倡导:与警方合作开展法制教育,宣传反暴力。
实施步骤:
-
调研阶段(1个月):入户走访,建立信任。
-
试点阶段(3个月):开展2-3个小组活动,评估效果。
-
推广阶段:根据反馈扩展服务(如成立社区少年队)。
风险应对:
-
若青少年抵触,采用“同伴教育”由活跃成员带动参与。
-
资金不足时申请公益项目资助。
评估指标:
-
偏差行为发生率下降。
-
参与者的出勤率及满意度。
-
家长反馈的家庭关系改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