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
专业自我
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中形成的职业身份认同,包括价值观、知识体系、技能和职业伦理的统一体。表现为专业角色与个人特质的融合。 -
操纵
社会工作干预中不恰当的控制手段,通过权力不对等关系迫使服务对象服从,违背”助人自助”原则。需警惕的伦理越界行为。 -
矫正社会工作
针对犯罪者或偏差行为者的专业服务,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促进其再社会化。包含司法矫正、社区矫正和刑满释放人员社会融入。 -
复演论
霍尔提出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体成长重复人类种族进化过程(如儿童游戏反映原始阶段)。对儿童社会工作有历史影响。 -
行为主义理论
以斯金纳等为代表,强调行为是环境刺激的结果。社会工作应用中通过正负强化、系统脱敏等技术修正问题行为。
二、简答题
-
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
-
接案:建立专业关系,预估问题
-
评估:多维需求分析(生理/心理/社会)
-
计划:制定SMART目标与服务协议
-
介入:运用个案/小组/社区方法
-
评估: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相结合
-
结案:处理分离情绪,跟进服务
-
-
残疾人社会工作内容
-
康复服务:辅助器具适配、康复训练转介
-
教育就业:职业技能培训、雇主倡导
-
环境改造:无障碍设施建设倡导
-
心理支持:残障认同辅导、家属支持小组
-
政策倡导:推动残保法实施、反歧视教育
-
-
老年社工直接式小组技巧
-
结构化引导:明确环节时间轴,应对认知衰退
-
多感官刺激:结合触觉/视觉教具(如怀旧物品)
-
代际链接:邀请孙辈参与生命故事记录
-
正向聚焦:运用优势视角强调现存能力
-
安全协议:制定跌倒预防等物理安全措施
-
三、论述题
-
社会工作价值观来源
-
哲学基础:人道主义(尊严价值)、功利主义(最大幸福)
-
宗教影响:基督教博爱思想、佛教慈悲观念
-
文化传统:儒家仁爱思想、非洲Ubuntu互助哲学
-
专业发展:里士满《社会诊断》确立专业伦理
-
法律规范:《社会工作伦理守则》法定化要求
-
-
撤离理论与活动理论比较
维度 撤离理论 活动理论 核心观点 老年应逐步退出社会角色 保持活动水平决定生活满意度 理论预设 功能主义视角 发展心理学视角 干预重点 角色转换辅导 社会参与机会创造 局限 忽视个体能动性 可能过度强调生产性老龄化 适用场景 重症患者临终阶段 健康老年人社区服务 -
叙事治疗理论假设
-
问题外化:人与问题分离(”你是你,问题是问题”)
-
意义建构:通过重新叙事获得主体性
-
例外事件:挖掘被忽视的积极生活片段
-
文化批判:关注主流话语的压迫性影响
-
治疗证据:书信、证书等物化治疗成果
-
-
医务社工介入领域
-
临床层面:
• 肿瘤患者预立医疗照护计划(ACP)
• 器官移植伦理评估 -
中观层面:
• 糖尿病病友自我管理小组
• 安宁疗护家庭会议 -
宏观层面:
• 罕见病药物政策倡导
• 医患冲突调解机制建设
-
四、案例分析题
关于矫正社会工作的案例,材料比较长原材料缺失,以下案例仅供参考。案例:
基本信息:Y先生,男,50多岁,山东人,初中学历。案主此前是一名装修工程包工头,2021年8月因装修工程期间与人发生口角,后衍发为肢体冲突。同年12月,案主被判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缓刑一年。
社区矫正情况:案主在入矫后不久就中了风治疗期间,社工协助其申请减免矫正任务。
康复后,因装修工作不稳定,案主又重新找了一份做网约车司机的工作,后又改行开办送水业务,常常以工作不便和身体原因为由,逃避社区矫正任务,如不按时提交定位、缺席公益活动等请为Y先生设计服务方案。
Y先生服务方案设计
-
问题诊断
-
多重角色冲突:工人/患者/矫正对象身份重叠
-
存在非理性认知:”矫正监管=惩罚”
-
中风后职业能力受损引发的自卑心理
-
-
干预目标
-
短期:建立合规性行为模式(按时签到达标率80%)
-
中期:重建职业认同(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
-
长期:实现社会再融入(修复至少2条社会关系)
-
-
具体策略
-
矫正适配:
• 协商弹性监管方案(如用水站作为定位点)
• 开发”运输公益”岗位(送水兼做禁毒宣传) -
职业重建:
• 装修技能评估与再培训
• 链接小微企业孵化资源 -
身心调适:
• 中风康复者互助小组
• 正念减压训练
-
-
评估工具
-
矫正行为记录表(司法所提供)
-
职业信心量表(OCS)
-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
-
风险预案
-
病情复发时启动”绿色通道”暂停监管
-
就业失败时提供过渡性公益岗位
-
本方案突出”矫正-康复-发展”三位一体介入逻辑,注重司法要求与人本关怀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