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社会观护
    指通过社会力量(如社工、志愿者等)对特定群体(如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对象等)进行监督、教育和帮扶,促进其社会功能恢复与再社会化的非监禁性保护措施。强调在正常社会环境中进行行为矫正。

  2. 优势视角
    社会工作理论之一,认为服务对象虽面临困境,但具备内在能力、资源和潜能。社工通过挖掘其个人优势(如技能、社会支持等)而非聚焦问题,协助其实现自我发展。

  3. 介入行动
    社工根据预估结果制定的系统性服务计划,包括直接干预(如心理辅导)和间接干预(如资源链接),旨在解决服务对象问题并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二、简答题

  1. 服务对象的资源系统

    • 正式资源:政府福利、专业机构(如医院、法律援助)、社区服务中心等制度化支持。

    • 非正式资源:家庭、朋友、邻里、志愿者等自然支持网络。

    • 个人资源:服务对象的技能、知识、心理韧性等内在资本。
      作用:资源系统是社工介入的基础,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可增强服务对象应对困境的能力。

  2. 小组凝聚力及其作用

    • 定义:小组成员在情感、目标上的联结程度,表现为归属感、互信与合作意愿。

    • 作用
      (1)提升成员参与积极性,增强干预效果;
      (2)通过同伴支持减少孤立感;
      (3)形成正向群体压力,促进行为改变。


三、论述题

  1. 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

    • 经济赋能:链接资源开展技能培训(如电商、手工艺),培育本土产业。

    • 文化振兴:组织社区活动复兴传统文化,增强集体认同。

    • 治理参与:培育村民自治组织(如合作社),推动民主决策。

    • 生态保护: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协调环保与发展的矛盾。

    • 人才培育:吸引返乡青年,通过社会工作服务站提供持续支持。
      案例:广东“双百计划”社工站助力乡村留守儿童教育。

  2. 社会工作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中的作用

    • 心理支持:为隔离人员、医护人员提供情绪疏导,预防PTSD。

    • 资源协调:对接慈善组织,保障弱势群体(如独居老人)的物资需求。

    • 社区动员:组织志愿者参与核酸检测、信息排查。

    • 政策倡导:反馈基层防疫痛点,推动精准化防控措施。

    • 教育宣传:通过新媒体普及科学防疫知识,减少歧视(如对康复者)。


四、案例分析题

23岁的社区矫正对象阿宇(化名)从小在深圳长大,在广州某技师学院毕业后自主创业开办了公司。经营公司期间,阿宇因违规操作业务,骗取他人钱财用于赌博,犯了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在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其间,司法所社工为阿宇开展相关矫正服务。阿宇的父母为了替阿宇偿还债务卖掉了房子这让阿宇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接受社区矫正期间,阿宇没有经济来源,依靠父母资助,产生了自卑心理,情绪持续萎靡不振,有伤心、焦虑、易怒等表现。经精神病专科医院确诊,阿宇患有中度抑郁症,随后进行药物治疗。某日,阿宇情绪崩溃,吞服安眠药企图自杀幸好被及时送往医院成功抢救。司法社工得知后第一时间跟进,对阿宇开展危机介入服务。

问题分析

  1. 个人层面:阿宇因犯罪自责、经济依赖父母导致自卑与抑郁,自杀行为属高风险危机。

  2. 家庭层面:父母卖房偿债加剧其心理压力,家庭支持系统脆弱。

  3. 社会层面:社区矫正期间缺乏就业机会,社会歧视可能加重其边缘化。

介入策略

  1. 危机干预

    • 签订《安全协议》防止再次自杀,联合精神科医生监控药物使用。

    •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CBT)纠正其“自我标签化”认知(如“我是家庭的负担”)。

  2. 资源链接

    • 申请临时救助金缓解经济压力,对接职业技能培训(如互联网营销)。

    • 引入公益法律顾问,协助处理剩余债务问题。

  3. 家庭介入

    • 开展家庭会议,促进父母与阿宇的情感表达,避免过度牺牲引发的愧疚。

  4. 社会融入

    • 组织社区矫正对象互助小组,通过同伴榜样(如创业成功者)激发希望。

    • 倡导企业接纳矫正对象就业,消除社会排斥。

评估重点:自杀意念频率、就业进展、家庭互动模式改善程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