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
系统理论
强调个体与环境互动关系的整体性,将家庭、社区等视为由相互关联部分组成的动态系统,注重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
操作增强理论
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行为通过正/负强化(如奖励或惩罚)得以塑造或消除,常用于行为矫正和技能训练。 -
家庭生命周期
指家庭从形成到解体的阶段性发展过程(如新婚、育儿、空巢等),每个阶段面临特定任务和挑战,是社会工作评估家庭需求的重要框架。 -
小组治疗模式
通过小组成员互动实现心理支持、行为改变或问题解决,常见类型包括支持性小组、治疗性小组等,注重团体动力和共享经验。 -
小组工作者的自我披露
工作者在小组中有选择地分享个人经历或感受,以增进信任、示范坦诚或促进成员共鸣,需注意适度性和专业性。
二、简答题
-
个案工作的过程技巧
-
关系建立:运用共情、真诚等技巧建立信任。
-
评估:通过访谈、观察等收集信息,分析问题成因。
-
计划制定:与案主共同设定明确目标及步骤。
-
介入:采用危机干预、资源链接等方法实施干预。
-
结案与评估:总结成果,处理分离情绪,跟进回访。
-
-
社区工作的基本技巧
-
资源动员:整合社区内外人力、物资资源。
-
居民参与:通过会议、活动激发居民主体性。
-
沟通协调:促进多方利益相关者合作。
-
需求评估:运用问卷、访谈识别核心问题。
-
倡导与赋权:推动政策改变或能力建设。
-
-
认知或行动理论的局限性
-
个体化倾向:可能忽视结构性因素(如贫困、歧视)的影响。
-
文化差异:某些认知假设可能不适用于非西方文化背景。
-
执行难度:依赖案主自我觉察与改变动力,对智力或动机不足者效果有限。
-
短期导向:侧重症状缓解,可能忽略深层心理或社会关系修复。
-
三、论述题
-
系统理论在家庭社会工作的应用
-
理论基础:将家庭视为开放系统,关注子系统(夫妻、亲子)互动及边界。
-
实践应用:
-
评估家庭结构、角色分工及沟通模式(如界限模糊或冲突)。
-
介入策略:改善互动规则(如定期家庭会议)、引入外部资源(如托育服务)平衡系统压力。
-
-
案例:通过调整父母教养方式缓解儿童行为问题,促进系统动态平衡。
-
-
我国社会行政体制的发展特点
-
政府主导:政策驱动(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层级化管理。
-
多元参与: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协同,但自主性受限。
-
专业化趋势:社工职业资格认证与服务体系标准化。
-
区域差异:东部试点创新与中西部资源不足并存。
-
挑战:基层行政化倾向与服务效能需平衡。
-
-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
康复服务:物理治疗、辅助器具适配。
-
教育就业:职业培训、无障碍环境倡导。
-
心理支持:应对污名化、增强自我认同。
-
政策倡导:推动残保法落实与反歧视立法。
-
家庭赋能:照顾者技能培训、喘息服务。
-
-
矫正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
理论基础:标签理论(去污名化)、社会学习理论(行为重塑)。
-
价值理念:接纳非评判、人道主义与再社会化权利。
-
介入途径:
-
司法阶段:审前社会调查、合适成年人参与。
-
监禁阶段:狱中教育、家庭关系调适。
-
社区矫正:就业帮扶、社会融入小组。
-
-
四、案例分析题
小刘,案主,是一名孕妇,某天在家休息时小刘感受到了胎动,心里欢喜的同时也也充满了焦虑,担心孩子之后的照顾问题,心理压力大,也害怕早产会影响到胎儿。
- 请结合材料分析孕妇的需求。
- 请结合材料制定出服务目标。
- 请结合材料制定服务计划。
-
孕妇需求分析
-
生理需求:孕期健康管理、早产预防知识。
-
心理需求:缓解产前焦虑,增强育儿信心。
-
社会支持需求:配偶/家庭参与、母婴照料资源(如月嫂、托育机构)。
-
-
服务目标
-
短期:降低焦虑情绪,提供孕期保健指导。
-
长期:建立可持续支持网络(如妈妈互助小组),规划产后照料方案。
-
-
服务计划
-
心理干预:开展认知行为疗法(CBT)纠正负面思维。
-
教育支持:组织产前培训(哺乳、新生儿护理技巧)。
-
资源链接:协助申请生育津贴,推荐可靠育儿嫂中介。
-
家庭会谈:促进配偶承担照料责任,协调家庭分工。
-
跟进评估:产后家访评估母婴适应情况,调整服务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