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系统理论
    强调个体与环境互动关系的整体性,将家庭、社区等视为由相互关联部分组成的动态系统,注重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2. 操作增强理论
    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行为通过正/负强化(如奖励或惩罚)得以塑造或消除,常用于行为矫正和技能训练。

  3. 家庭生命周期
    指家庭从形成到解体的阶段性发展过程(如新婚、育儿、空巢等),每个阶段面临特定任务和挑战,是社会工作评估家庭需求的重要框架。

  4. 小组治疗模式
    通过小组成员互动实现心理支持、行为改变或问题解决,常见类型包括支持性小组、治疗性小组等,注重团体动力和共享经验。

  5. 小组工作者的自我披露
    工作者在小组中有选择地分享个人经历或感受,以增进信任、示范坦诚或促进成员共鸣,需注意适度性和专业性。


二、简答题

  1. 个案工作的过程技巧

    • 关系建立:运用共情、真诚等技巧建立信任。

    • 评估:通过访谈、观察等收集信息,分析问题成因。

    • 计划制定:与案主共同设定明确目标及步骤。

    • 介入:采用危机干预、资源链接等方法实施干预。

    • 结案与评估:总结成果,处理分离情绪,跟进回访。

  2. 社区工作的基本技巧

    • 资源动员:整合社区内外人力、物资资源。

    • 居民参与:通过会议、活动激发居民主体性。

    • 沟通协调:促进多方利益相关者合作。

    • 需求评估:运用问卷、访谈识别核心问题。

    • 倡导与赋权:推动政策改变或能力建设。

  3. 认知或行动理论的局限性

    • 个体化倾向:可能忽视结构性因素(如贫困、歧视)的影响。

    • 文化差异:某些认知假设可能不适用于非西方文化背景。

    • 执行难度:依赖案主自我觉察与改变动力,对智力或动机不足者效果有限。

    • 短期导向:侧重症状缓解,可能忽略深层心理或社会关系修复。


三、论述题

  1. 系统理论在家庭社会工作的应用

    • 理论基础:将家庭视为开放系统,关注子系统(夫妻、亲子)互动及边界。

    • 实践应用

      • 评估家庭结构、角色分工及沟通模式(如界限模糊或冲突)。

      • 介入策略:改善互动规则(如定期家庭会议)、引入外部资源(如托育服务)平衡系统压力。

    • 案例:通过调整父母教养方式缓解儿童行为问题,促进系统动态平衡。

  2. 我国社会行政体制的发展特点

    • 政府主导:政策驱动(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层级化管理。

    • 多元参与: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协同,但自主性受限。

    • 专业化趋势:社工职业资格认证与服务体系标准化。

    • 区域差异:东部试点创新与中西部资源不足并存。

    • 挑战:基层行政化倾向与服务效能需平衡。

  3.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 康复服务:物理治疗、辅助器具适配。

    • 教育就业:职业培训、无障碍环境倡导。

    • 心理支持:应对污名化、增强自我认同。

    • 政策倡导:推动残保法落实与反歧视立法。

    • 家庭赋能:照顾者技能培训、喘息服务。

  4. 矫正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 理论基础:标签理论(去污名化)、社会学习理论(行为重塑)。

    • 价值理念:接纳非评判、人道主义与再社会化权利。

    • 介入途径

      • 司法阶段:审前社会调查、合适成年人参与。

      • 监禁阶段:狱中教育、家庭关系调适。

      • 社区矫正:就业帮扶、社会融入小组。


四、案例分析题

小刘,案主,是一名孕妇,某天在家休息时小刘感受到了胎动,心里欢喜的同时也也充满了焦虑,担心孩子之后的照顾问题,心理压力大,也害怕早产会影响到胎儿。

  1. 请结合材料分析孕妇的需求。
  2. 请结合材料制定出服务目标。
  3. 请结合材料制定服务计划。
  1. 孕妇需求分析

    • 生理需求:孕期健康管理、早产预防知识。

    • 心理需求:缓解产前焦虑,增强育儿信心。

    • 社会支持需求:配偶/家庭参与、母婴照料资源(如月嫂、托育机构)。

  2. 服务目标

    • 短期:降低焦虑情绪,提供孕期保健指导。

    • 长期:建立可持续支持网络(如妈妈互助小组),规划产后照料方案。

  3. 服务计划

    • 心理干预:开展认知行为疗法(CBT)纠正负面思维。

    • 教育支持:组织产前培训(哺乳、新生儿护理技巧)。

    • 资源链接:协助申请生育津贴,推荐可靠育儿嫂中介。

    • 家庭会谈:促进配偶承担照料责任,协调家庭分工。

    • 跟进评估:产后家访评估母婴适应情况,调整服务内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