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共情:指个体能够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想法和处境,感受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既包括情感上的共鸣,也包括认知上的理解,是人际交往和专业服务(如社会工作)中的核心能力之一。
  2. 精准扶贫:是中国针对贫困问题实施的精准化扶贫策略,通过 “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因地制宜制定帮扶措施,解决 “扶谁贫”“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 的问题,实现精准脱贫。
  3. 志愿服务:指志愿者基于自愿、无偿、利他的原则,利用自身时间、技能等资源,为他人、社会或特定群体提供帮助和服务的行为,涵盖公益慈善、社区服务、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旨在促进社会公益和和谐发展。
  4. 企业社会责任:指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需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环境、社区和社会的责任,包括保障员工权益、提供安全产品、减少环境破坏、参与公益事业等,平衡企业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
  5. 社会工作评估:指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运用科学方法和工具,对服务目标达成情况、服务过程有效性、服务对象需求满足程度等进行系统监测、分析和判断的过程,目的是优化服务方案、提升服务质量、保障服务成效。
  6. 社区社会工作:指社会工作者以社区为服务场域,通过组织社区居民、整合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如邻里矛盾、环境治理、弱势群体帮扶)、培育社区组织等方式,提升社区凝聚力和自治能力,促进社区良性发展的专业服务活动。

二、简答题

  1. 开展社区康复的原则
    • 社会化原则:整合社区内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形成康复服务合力,避免单一主体承担责任。
    • 低成本、广覆盖原则:以社区为依托,提供便捷、经济的康复服务,确保更多残障人士、慢性病患者等群体能获得服务。
    • 因地制宜原则:结合社区的资源条件、人口结构等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需求的康复方案(如农村社区侧重上门康复,城市社区侧重定点服务)。
    • 康复与发展结合原则:在满足基本康复需求的同时,关注服务对象的社会参与、就业、教育等发展需求,帮助其融入社会。
    • 家属参与原则:鼓励服务对象家属参与康复过程,提供家庭支持,形成 “社区 + 家庭” 的康复支持体系。
  2. 老年人群体面临的问题
    • 生理健康问题:随着年龄增长,易患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行动能力下降,部分老人面临失能、半失能,医疗和照护需求突出。
    • 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因空巢、丧偶、社交减少等出现孤独感、抑郁情绪,部分老人存在认知障碍(如阿尔茨海默病),心理支持需求强烈。
    • 经济保障问题:部分老人养老金偏低,难以覆盖医疗、照护等开支,尤其农村老人和无固定收入老人,经济压力较大。
    • 社会参与问题:退休后社会角色转变,部分老人缺乏参与社会活动的渠道,面临 “社会隔离”,自我价值感降低。
    • 权益保障问题:可能遭遇电信诈骗、子女赡养不到位、财产纠纷等问题,合法权益易受侵害。
  3. 培养学生抗逆力的方法
    • 构建支持系统:学校建立 “教师 – 同学 – 心理辅导员” 支持网络,家庭营造温暖、包容的氛围,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获得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
    • 提升认知能力:通过课程或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挫折(如将考试失利视为 “改进机会” 而非 “失败”),培养积极的归因方式,减少负面思维。
    • 强化技能训练:开展问题解决、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技能培训(如模拟冲突解决场景),让学生掌握应对困难的具体方法。
    • 挖掘个人优势: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如运动、绘画),通过鼓励参与相关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提升面对挫折的 “心理资本”。
    • 创设挫折情境:在安全范围内适度让学生经历小挫折(如小组合作中的意见分歧),引导其自主解决问题,积累应对挫折的经验。
  4. 服务计划中制定目标的要求
    • 具体性(Specific):目标需明确、清晰,避免模糊表述。例如 “帮助服务对象提升沟通能力” 需细化为 “服务对象在 1 个月内学会 3 种有效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需求)”。
    • 可测量性(Measurable):目标需量化或可观察,便于评估成效。例如 “减少服务对象的焦虑情绪” 可设定为 “服务对象的焦虑量表得分从 80 分降至 60 分以下”。
    • 可实现性(Achievable):目标需结合服务对象的能力、资源条件,避免过高或过低。例如对刚失业的服务对象,“1 周内找到工作” 不切实际,可设定为 “1 个月内完成 2 次职业面试”。
    • 相关性(Relevant):目标需与服务对象的核心需求、社会工作服务的核心任务相关。例如服务对象的需求是 “改善亲子关系”,目标不应设定为 “提升其工作技能”。
    • 时限性(Time-bound):目标需明确完成时间,便于推进服务和评估。例如 “服务对象在 3 个月内与父母每周有效沟通 1 次以上”。
  5. 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具体内容
    • 受教育权:保障青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禁止学校、家庭以任何理由剥夺其上学机会,关注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
    • 人身权:保护青少年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禁止家庭暴力、校园欺凌、虐待、性侵等行为,打击诱导青少年参与违法犯罪的活动。
    • 财产权:保障青少年合法获得的财产(如压岁钱、继承财产)不受侵犯,禁止父母或他人随意侵占、处分其个人财产。
    • 劳动保护权: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 16 周岁的童工,对已满 16 周岁的青少年劳动者,保障其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劳动安全等权益。
    • 司法保护权:对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实行 “教育、感化、挽救” 方针,适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殊程序,避免其受到歧视性对待,保护其隐私权和名誉权。
  6. 从社会工作服务角度改善亲子关系的方法
    • 开展亲子沟通辅导:组织亲子沟通小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教父母学习 “积极倾听”“非暴力表达”(如用 “我担心” 代替 “你不对”),教孩子表达需求和情绪,减少沟通冲突。
    • 进行家庭系统干预:通过家庭访谈,分析亲子矛盾的根源(如父母过高期望、孩子青春期叛逆),引导家庭成员换位思考,调整家庭互动模式(如每周固定 “家庭聊天时间”)。
    • 提供家长支持服务:为父母开展家庭教育讲座,讲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如青春期自我意识提升),帮助父母调整教育方式,避免过度控制或忽视。
    • 关注孩子个体需求:通过个案辅导,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如学业压力、社交困扰),帮助孩子理解父母的关爱方式,减少对父母的抵触情绪,同时协助孩子向父母表达需求。
    • 整合家庭外部资源:若亲子矛盾伴随其他问题(如经济压力、父母心理问题),链接社区救助、心理咨询等资源,为家庭提供全方位支持,减少外部因素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题

案例 1:

某高一学生小刘一开始学习成绩很好,但是最近一落千丈,主要原因是母亲被诊断为重病父亲常年在外,很少回家照顾母亲。在母亲生病期间,父亲虽然也回来,但是对母亲的照顾不周,为此母亲十分恼火,夫妻俩经常发生争吵,母亲提出要离婚,父亲离家出走。该生最近因家里的事情无法专心学习,成绩下降,母亲为此十分担忧,总是告诫他要好好学习,不要为自己的病担忧。周末,小刘心烦意乱,拿着手机玩游戏,被母亲发现后大声斥责,母亲觉得儿子不懂事,十分生气、伤心,儿子觉得母亲不理解他,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他根本无法专注学业,十分苦恼、郁闷。班主任老师问该生到底怎么了,他只是说妈妈生病了但不愿意提及父母的关系,

问题:

(1)武该生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什么?

(2)请根据该生的实际需求来制定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案。

高一学生小刘的困境与介入方案

(1) 小刘面临的主要困境

  • 家庭关系困境:母亲重病、父亲照顾不周且离家出走,父母婚姻矛盾(母亲提离婚),家庭支持系统断裂,小刘缺乏稳定的家庭关怀。
  • 学业困境:家庭变故导致无法专心学习,成绩大幅下降,同时面临母亲 “要好好学习” 的压力,形成 “想学好却学不进去” 的焦虑循环。
  • 情绪与心理困境:因家庭问题产生心烦、苦恼、郁闷等负面情绪,与母亲存在沟通冲突(母亲斥责、小刘觉得不被理解),且不愿向班主任倾诉,情绪得不到有效疏导。
  • 社会支持困境:仅能向班主任简单提及母亲病情,未主动寻求其他支持(如亲戚、同学),社会支持网络薄弱。

(2) 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案

1. 个案辅导:聚焦小刘的情绪与心理支持

  • 建立信任关系:以接纳、共情的态度与小刘沟通,避免追问家庭隐私,先倾听其情绪感受(如 “家里发生这么多事,你一定很难受吧”),逐步引导其表达对家庭、学业的担忧。
  • 情绪疏导:通过绘画、倾诉等方式帮助小刘释放负面情绪,教授简单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写情绪日记),缓解焦虑。
  • 认知调整:帮助小刘理解母亲的 “斥责” 源于担忧而非指责,减少对母亲的抵触;同时引导其理性看待学业成绩,避免因短期下降否定自己,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如 “每周弄懂 1 个薄弱知识点”)。

2. 家庭介入:修复家庭支持系统

  • 家庭访谈:邀请小刘母亲参与访谈,帮助母亲理解小刘的压力(如 “家里的事让他没办法专心,不是不懂事”),引导母亲调整沟通方式(如用 “你最近是不是有心事” 代替 “你要好好学习”)。
  • 链接家庭资源:协助母亲对接社区医疗服务(如上门问诊、慢性病管理),减轻其身体负担;尝试联系小刘父亲(若愿意沟通),引导其承担家庭责任,即使无法回家,也可通过电话关心妻儿,缓解婚姻矛盾。

3. 学校与社区联动:强化支持网络

  • 学业支持:与班主任、学科老师沟通,为小刘制定课后辅导计划(如利用晚自习补薄弱科目),避免学业压力进一步累积。
  • 同伴支持:鼓励小刘参与学校兴趣小组或互助小组,通过与同学互动转移注意力,获得情感支持,减少孤独感。
  • 社区资源链接:若家庭经济困难,协助申请学校助学金或社区临时救助,缓解母亲的医疗费用压力,减少家庭经济对小刘的影响。

4. 后续跟进:保障服务成效

  • 定期回访小刘(每周 1 次),评估其情绪、学业及家庭关系变化,调整服务方案。
  • 持续关注母亲的病情和家庭沟通情况,必要时链接专业家庭治疗资源,巩固家庭支持系统。

案例 2:

某老旧小区的住房大多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地理位置不错,无论是孩子上学还是就医都很便利,但是房屋面积普遍偏小,居民老龄化程度高,小区租户较多。目前小区住房没有电梯,也没有规范的物业管理,只有某部委机关后勤部门的几名工作人员提供基本服务。居民在实际生活中面临很多困难,如年迈居民的上下楼问题。曾经该部委机关有意向为该小区免费安装电梯,但是负责征集居民意愿的工作人员(居住在该小区某栋1层)在调查后并未公布结果,只是告知有些居民反对,因此安装电梯的事无法落实。 住在四层以上的居民对此颇有意见。这些居民认为,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本住宅区并未征求居民意见,就实施了暖气、水管等改造工程,给很多居民带来不便,为何安装电梯就要征求民意。居民向社区居委会反映,居委会认为应该由小区物业负责,而小区并没有正规的物业公司。居民认为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又无法购买居住条件更好的住房,有些人着实为将来的老年生活而担忧。问题:

(1)该小区居民面对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你认为应如何处理该小区的实际问题?

老旧小区居民的问题与处理方案

(1) 小区居民面对的主要问题

  • 基础设施缺失与生活不便:无电梯,高龄居民上下楼困难;无规范物业管理,日常维修(如水管、暖气)、环境维护等服务不到位。
  • 公共事务决策不公:安装电梯时,调查人员(1 层居民)未公开民意结果,存在 “利益倾斜” 嫌疑;暖气、水管改造未征求居民意见,导致居民对决策流程不信任。
  • 权责主体模糊:居民反映问题时,居委会推给物业,而小区无正规物业,形成 “无人负责” 的局面,居民需求无法得到回应。
  • 未来生活担忧:居民因房屋条件差、无电梯、服务缺失,且无力购买新房,担心老年后生活质量下降(如失能后无法下楼)。
  • 邻里矛盾潜在风险:4 层以上居民因电梯问题对 1 层居民、调查人员产生不满,不同楼层居民利益冲突可能引发邻里矛盾。

(2) 处理小区实际问题的方案

1. 明确权责主体,建立沟通机制

  • 推动多方协商:由社区居委会牵头,组织居民代表(涵盖不同楼层、年龄、租户 / 业主)、部委后勤部门工作人员召开 “小区事务协调会”,明确部委后勤部门的服务职责(如基本维修、公共区域管理),居委会的监督与协调职责,避免 “推诿扯皮”。
  • 成立居民自治组织:协助小区成立 “业主委员会” 或 “居民议事会”,负责收集居民意见、参与公共事务决策(如电梯安装、改造工程),确保居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2. 解决电梯安装问题,平衡居民利益

  • 重新开展民意调查:由居委会或第三方机构(而非小区内居民)主持电梯安装民意调查,公开调查流程和结果(如每层居民的同意率、反对理由),确保透明公正。
  • 利益协调与政策普及:针对 1 层居民的反对意见(如采光、噪音、费用),讲解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补贴政策(如政府补贴比例),协商补偿方案(如电梯费用 1 层居民少承担或不承担,安装隔音、遮光设施);对 4 层以上居民,说明安装电梯的流程和时间,缓解其焦虑。
  • 链接政策资源:协助居民申请当地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专项补贴,降低居民经济负担,提高电梯安装的可行性。

3. 完善基础设施与物业服务

  • 临时物业过渡:由居委会协调,引入临时物业服务团队(或社区志愿者队伍),负责小区日常保洁、垃圾清运、简单维修等基础服务,费用可由居民均摊或申请社区补贴。
  • 推动基础设施改造: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政策,协助居民向街道、区政府申请电梯、水管、暖气等基础设施的系统性改造,改造前通过居民议事会充分征求意见,制定 “改造时间表”,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4. 关注高龄居民需求,缓解未来担忧

  • 临时便民服务:为高龄、失能居民提供临时帮助,如社区志愿者上门送餐、代购、协助上下楼(如使用爬楼机),解决当前生活不便。
  • 长期保障规划:协助小区对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引入居家养老服务(如上门护理、健康监测),为居民未来老年生活提供保障;针对无力换房的居民,可提供 “适老化改造” 政策咨询(如家庭扶手安装补贴)。

5. 促进邻里和谐,化解潜在矛盾

  • 开展邻里活动:组织 “邻里节”“楼道文化建设” 等活动,促进不同楼层居民互动,减少因电梯问题产生的对立情绪。
  • 矛盾调解机制:由居委会或社区调解员建立矛盾调解小组,若因电梯、改造等问题引发邻里冲突,及时介入调解,引导居民理性沟通,平衡各方利益。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