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 社会工作: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社区解决困难,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公正与发展的专业化社会服务活动。
- 资源筹措者: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角色之一,指社会工作者为满足服务对象需求、推动服务开展,通过链接、整合、申请等方式,获取人力、物力、财力、政策等各类资源的专业角色。
- 防卫机制:个体在面对心理冲突、挫折或焦虑时,无意识中采用的自我保护方式,如压抑、否认、合理化等,以缓解内心不适,但过度使用可能阻碍问题的根本解决。
- 家庭生命周期:家庭从形成到解体的动态发展过程,通常包括恋爱结婚、生育子女、子女成长独立、夫妻空巢、家庭解体等阶段,每个阶段有特定的任务与挑战。
- 焦点小组:社会工作研究或需求评估中的常用方法,由研究者主持,将 6-12 名具有共同特征或经历的参与者聚集,围绕特定主题进行互动讨论,以收集群体观点与经验的定性研究技术。
- 由社区照顾:社区照顾模式的核心策略之一,指利用社区内的非正式支持网络(如家人、邻居、志愿者)和正式服务资源(如社区服务中心),为有需要的群体(如老人、残疾人)提供居家式照顾,减少对机构照顾的依赖。
二、简答题
-
社会工作者的间接服务角色:
- 行政管理者:负责服务项目的策划、组织、协调与监督,确保服务有序开展。
- 资源筹措者:链接各类资源,满足服务对象需求与服务开展的资源缺口。
- 政策影响者:通过调研、倡导等方式,推动政策优化,改善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
- 研究者:开展与服务相关的研究,总结实践经验,为服务改进与专业发展提供依据。
-
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同的专业价值观:
- 服务大众:以服务对象需求为核心,优先考虑服务对象的福祉。
- 践行社会公正:关注弱势群体,推动消除歧视与不平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强调个人尊严与价值:尊重服务对象的自主选择,维护其人格尊严与权利。
- 注重人际关系重要性:重视建立专业信任关系,通过良好互动促进服务对象改变。
- 待人真诚与守信:以诚实、负责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与专业工作。
- 注重能力培养与再学习:鼓励服务对象提升自我能力,同时保持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更新。
-
人类行为的类型:
- 按行为主体:个体行为(如个人的学习、工作行为)、群体行为(如家庭互动、团队协作)。
- 按行为性质:正常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与多数人习惯的行为)、偏差行为(偏离社会规范或对自身 / 他人造成危害的行为)。
- 按行为起源:本能行为(如进食、睡眠等先天遗传的行为)、习得行为(如语言、职业技能等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行为)。
- 按行为领域:生理行为(如身体发育、健康维护相关行为)、心理行为(如情绪表达、认知决策行为)、社会行为(如人际交往、社会参与行为)。
-
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
- 及时处理:危机具有突发性与紧迫性,需迅速介入,避免危机升级。
- 限定目标:聚焦当前危机,优先解决服务对象最紧迫的问题(如情绪稳定、安全保障),而非长期复杂问题。
- 输入希望:向服务对象传递积极信息,帮助其重建信心,缓解绝望感。
- 提供支持:整合现有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情感、物质或社会支持,增强其应对能力。
- 恢复自尊:关注服务对象的自我价值感,避免因危机导致自尊受损,帮助其恢复自信。
- 培养自主能力: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引导服务对象参与决策,提升其自主应对危机的能力。
-
我国社会服务项目的特征:
- 政府主导性:多数项目由政府发起或资助,体现国家社会福利政策导向,如养老服务项目、困境儿童救助项目。
- 多元参与性:除政府外,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参与项目执行与管理,形成 “政府 + 社会” 协同模式。
- 需求导向性:项目设计以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为基础,通过前期调研明确需求,确保服务的针对性,如社区适老化改造项目。
- 阶段性与目标性:项目有明确的周期(如 1-3 年)与可量化的目标(如服务覆盖人数、问题解决率),注重结果导向与绩效评估。
- 本土化适配性:项目内容结合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与地域特点,避免照搬国外模式,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项目会结合农村地区实际情况设计服务。
-
社会工作研究的特征:
- 目的实践性:研究以解决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核心,成果直接服务于服务改进与政策优化,而非单纯的理论探索。
- 对象特殊性:研究对象多为有需要的群体(如困境家庭、残疾人、老年人),需注重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与权益,遵循伦理原则。
- 方法综合性:结合定性研究(如访谈、焦点小组)与定量研究(如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方法,同时融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如个案追踪),确保研究的全面性。
- 价值关联性:研究过程需体现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如公平、尊重),避免价值中立,注重通过研究促进社会公正与服务对象福祉。
- 成果应用性:研究结论需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策略或政策建议,直接应用于社会工作服务中,实现 “研究 – 实践 – 反馈” 的循环。
三、论述题
- 社会工作者主持小组讨论的专业技巧
社会工作者在小组讨论中需通过多元技巧引导讨论方向、促进成员互动、实现小组目标,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讨论启动阶段:建立信任与明确规则
- 破冰技巧:通过简单的自我介绍、小游戏或轻松话题(如 “分享一个最近让你开心的小事”)打破成员陌生感,营造安全、轻松的氛围,避免讨论冷场。
- 规则制定技巧:引导成员共同制定小组讨论规则(如 “尊重他人发言、不打断、不评判”),而非由工作者单方面规定,增强成员的归属感与参与感,为后续讨论奠定秩序基础。
(2)讨论推进阶段:引导互动与聚焦主题
- 提问技巧:根据讨论进度灵活使用不同类型的问题。①开放式问题(如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鼓励成员充分表达;②封闭式问题(如 “你是否经历过类似情况?”),快速确认信息;③澄清式问题(如 “你刚才提到的‘压力大’,具体指哪些方面?”),帮助成员明确表达,避免误解。
- 鼓励技巧:对沉默的成员,通过眼神示意、温和提问(如 “小王,你之前有过相关经历,愿意分享一下吗?”)鼓励其参与;对成员的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如 “你这个观点很有启发,其他成员怎么看?”),增强其表达信心。
- 聚焦技巧:当讨论偏离主题时,通过总结引导回归(如 “刚才大家讨论了家庭矛盾的表现,现在我们可以回到核心问题 —— 如何缓解这些矛盾?”),确保讨论围绕小组目标展开。
(3)冲突处理阶段:协调分歧与促进共识
- 中立技巧:当成员出现意见分歧时,社会工作者保持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引导双方理性表达(如 “A 认为沟通最重要,B 认为边界感更关键,我们可以分别听听两者的理由”),避免冲突升级。
- 澄清技巧:对成员间的误解,及时澄清(如 “刚才 A 说的‘减少干预’,并不是不关心,而是给家人更多自主空间,B 你是否理解这一点?”),帮助双方准确理解对方观点。
- 整合技巧:在分歧基础上寻找共识点,引导成员关注共同目标(如 “虽然大家对方法有不同看法,但最终都希望改善家庭关系,我们可以结合不同观点,找到更全面的方案”),促进分歧转化为多元解决方案。
(4)讨论结束阶段:总结成果与巩固效果
- 总结技巧:清晰梳理讨论的核心观点、达成的共识及下一步行动(如 “今天我们讨论了 3 个缓解职场压力的方法,分别是……,大家可以在下周尝试,并在下次小组分享效果”),帮助成员明确讨论成果。
- 反馈技巧:邀请成员分享本次讨论的感受与收获(如 “大家觉得今天的讨论有哪些帮助?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既增强成员的参与感,也为后续小组活动优化提供依据。
- 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中的专业优势(结合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
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强调 “共建共治共享”,注重多元主体协同、精准化服务、基层矛盾化解与居民自治能力提升。社会工作凭借其专业理念、方法与角色定位,在社区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精准识别需求,契合 “精准化治理” 要求
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治理从 “粗放式” 转向 “精准化”,而社会工作的核心优势在于 “以人为本” 的需求评估能力。
- 社会工作者通过个案访谈、家庭探访、社区调研等专业方法,能够深入了解社区不同群体(如老年人、困境儿童、残疾人、新市民)的差异化需求(如老年人的适老化需求、新市民的融入需求),避免社区治理中 “一刀切” 的问题。
- 例如,在社区养老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可通过评估,区分老年人的生理照护需求(如助餐、助浴)与心理需求(如精神慰藉、社交参与),针对性设计 “助老食堂 + 老年社交小组” 的组合服务,实现精准化供给,契合社会治理现代化对 “精准施策” 的要求。
(2)链接多元资源,推动 “共建共治” 格局形成
社会治理现代化强调多元主体协同,打破 “政府单打独斗” 的治理模式。社会工作者作为 “资源筹措者” 与 “协调者”,能够有效整合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资源,推动共建共治。
- 对政府:社会工作者可将社区居民的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服务建议,为政府制定社区政策(如社区服务补贴、基础设施改造)提供依据,促进政府资源精准投放。
- 对市场:链接企业资源,引导企业参与社区公益(如企业资助社区儿童课后托管项目、提供就业培训资源),实现 “企业社会责任” 与 “社区需求” 的对接。
- 对社会:动员社区志愿者、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如组建社区志愿者巡逻队、培育社区文化社团),激活社区内生动力,形成 “政府主导、社工协调、居民参与、社会支持” 的共治格局,契合 “共建共治共享” 的治理目标。
(3)化解基层矛盾,维护 “社区和谐稳定”
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源头化解基层矛盾,避免矛盾积累升级。社会工作的 “危机介入”“小组工作” 等方法,在社区矛盾化解中具有专业优势。
- 对邻里矛盾:通过个案工作方法,倾听双方诉求,引导理性沟通,避免矛盾激化(如调解楼上楼下噪音纠纷时,社会工作者可协助双方制定 “作息公约”,兼顾双方需求)。
- 对群体矛盾:通过小组工作方法,将有共同诉求的群体(如社区业主、租户)组织起来,开展协商讨论,引导其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诉求(如针对小区物业问题,组织 “业主 – 物业 – 社工” 三方协商会,推动问题解决)。
- 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能够替代传统 “行政调解” 的单向性,通过 “共情 – 倾听 – 协商” 的专业模式,实现矛盾的柔性化解,维护社区和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筑牢基层稳定防线。
(4)培育居民自治能力,实现 “治理成果共享”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提升居民自治能力,让居民从 “治理对象” 转变为 “治理主体”。社会工作通过 “赋权” 理念与专业方法,能够有效培育居民自治能力。
- 能力建设:通过社区讲座、技能培训(如 “社区议事规则培训”“志愿者服务技能培训”),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帮助居民掌握协商、组织、管理的方法。
- 搭建自治平台:协助居民成立社区自治组织(如业主委员会、社区议事会、兴趣社团),并通过专业指导,帮助其建立规范的运作机制(如议事流程、决策规则),让居民自主管理社区事务(如社区公共空间规划、文化活动组织)。
- 例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社会工作者可协助居民成立 “改造议事会”,引导居民参与改造方案设计、施工监督与后续维护,既确保改造符合居民需求,也让居民在参与中提升自治能力,真正实现 “治理成果由居民共享”,契合社会治理现代化 “以人民为中心” 的核心要求。
综上,社会工作通过精准化需求对接、多元化资源整合、柔性化矛盾化解与居民自治能力培育,能够有效弥补传统社区治理中 “服务不精准、主体单一、矛盾化解刚性、居民参与不足” 的短板,成为推动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专业力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