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运用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通过一对一的服务模式,帮助个人或家庭解决具体问题、挖掘自身潜能、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其核心在于建立专业关系,聚焦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心理支持、资源链接、问题解决等服务,最终实现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2. 社区
    社区是指由居住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具有共同的利益、文化认同和社会互动。它不仅是地理空间概念,更是一个包含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等多维度的社会实体。社区通过组织资源、协调利益、促进参与,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
  3. 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为解决深度贫困问题提出的战略举措,强调 “六个精准”(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精准),通过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分类施策等方式,实现对贫困人口的精细化帮扶。其核心在于 “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旨在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确保 2020 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4. 青少年社会工作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以 6-35 周岁青少年为服务对象,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专业方法,协助其解决成长中的问题,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服务活动。服务内容包括思想引导、身心健康促进、就业创业支持、合法权益维护等,方法涵盖危机介入、家庭治疗、外展服务等,强调尊重青少年主体性,挖掘其内在潜力。
  5. 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能够站在他人角度理解其感受、需求和处境的能力。它不仅是情感上的共鸣,更是一种认知行为,要求暂时放下自身判断,以开放、接纳的态度体验他人的情绪,并通过语言或行动表达理解与支持。同理心是建立信任关系、有效沟通的基础,在社会工作中尤为重要。

二、简答题

  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
    • 生理需求: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如食物、水、住所);
    • 安全需求:人身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资源保障;
    • 归属与爱的需求:情感归属、家庭与社会关系的满足;
    • 尊重需求:自我尊重与他人的认可;
    • 自我实现需求: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与理想的实现。
      该理论认为,低层次需求满足后才会追求高层次需求,但现实中需求可能交叉存在。
  2. 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强调以积极、正向的视角看待服务对象及其处境,聚焦其内在潜能、资源和能力,而非问题本身。核心观点包括:
    • 每个人、群体和社区都具有优势;
    • 问题是暂时的,抗逆力是应对困境的关键;
    • 社工与服务对象是平等合作关系,共同发掘优势;
    • 重视社会环境中的支持系统。
      该理论颠覆了传统问题导向模式,注重赋能与增权。
  3. 社会工作伦理中的保密原则
    保密原则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伦理之一,要求社工未经服务对象授权,不得泄露其隐私信息。但保密并非绝对,存在例外情况:
    • 服务对象或他人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 法律要求披露(如虐待儿童);
    • 服务对象明确授权。
      社工需在保密与保护生命、维护公共利益之间权衡,优先遵循 “生命至上” 原则。
  4. 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区别
    • 职业性:社会工作是受薪职业,需通过专业教育和资格认证;志愿服务是无偿奉献,无需职业资格。
    • 专业性:社会工作以科学理论和方法为支撑,强调专业干预;志愿服务更注重情感投入和一般性协助。
    • 规范性:社会工作受专业伦理守则约束,需接受行业监督;志愿服务遵循行为规范,灵活性较高。
  5.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 环境塑造行为: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因素影响个体价值观、行为模式;
    • 行为反作用于环境:个体通过行动改变环境(如参与社区治理);
    • 动态平衡:社工需促进个体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帮助适应或改造环境,实现 “人在情境中” 的协调发展。

三、论述题

  1. 结合老龄化社会谈现状、特点和问题,并分析应对的对策
    现状:截至 2025 年,中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达 3.1 亿,占比 22%,65 岁及以上人口 2.2 亿,占比 15.6%,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日本等发达国家则面临 “每 5 人中有 1 人 75 岁以上” 的超老龄化挑战。
    特点
    • 未富先老:老龄化速度快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压力大;
    • 高龄化加剧:75 岁以上老人占比上升,失能半失能需求激增;
    • 低龄老人潜力大:60-65 岁低龄老人约 9000 万,消费能力强,社会参与意愿高。
    问题
    • 养老资源短缺:护理人员缺口达 32 万人(日本),中国社区养老设施覆盖率不足 50%;
    •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少子化导致 “4-2-1” 家庭结构,代际支持能力下降;
    • 社会参与不足:老年人就业比例低,潜能未充分释放。
    对策
    •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推广 “时间银行” 互助模式;
    • 开发银发人力资源:放宽退休年龄,提供再就业培训,如日本 75 岁以上老人就业率达 11.4%;
    • 推动代际融合:建立 “老幼共养” 社区,促进资源共享;
    • 政策创新:优化养老金制度,探索 “以房养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康养产业。
  2. 结合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谈社会工作对社会治理的作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工作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
    • 资源整合与精准服务:通过专业评估识别需求,链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资源,如浙江德清 “德法暖驿” 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法律咨询和生活支持,实现治理精细化。
    • 矛盾调解与社会稳定:运用个案、小组工作化解基层矛盾,如芜湖市 “骑手议事角” 协调商户与配送员利益,促进社区和谐。
    • 政策倡导与制度完善:通过实践反馈政策需求,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例如,江苏司法社工参与社区矫正,推动《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修订,提升法治化水平。
    • 基层治理与多元共治:社工站、社会组织嵌入社区,激发居民参与。如河南安阳推广 “邻里议事” 机制,将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形成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 数字赋能与治理增效:利用大数据优化服务流程,如武康街道 “社会治理指令钉” 实现 10 分钟响应窨井盖损坏等问题,提升治理效率。
    总之,社会工作通过专业化、精细化服务,促进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动社会治理从 “管理” 向 “共治” 转型,夯实 “中国之治” 的基层基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