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 社会服务:指以满足社会成员各类需求为目的,由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等主体提供的非盈利性福利性服务,涵盖教育、医疗、养老、救助、就业帮扶等多个领域,旨在改善服务对象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 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分支领域,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主要服务场景,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方法和技巧,为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提供心理支持、资源链接、医患沟通协调、医疗救助申请等服务,帮助解决因疾病引发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问题,提升医疗服务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理论:源于社会学越轨行为研究,核心观点是个体的 “越轨行为” 并非源于行为本身,而是社会群体对其贴上 “越轨者” 标签的结果。该理论认为,当社会通过制度、舆论等方式将某类行为定义为 “越轨” 并给相关个体贴标签后,个体可能会接受标签并强化该行为,进而陷入 “标签 – 行为” 的循环。
- 社会支持:指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获得的来自他人、群体或社会组织的物质帮助、情感慰藉、信息传递、资源链接等支持性资源。其类型包括情感支持(如关心、鼓励)、工具性支持(如金钱、物资援助)、信息支持(如提供政策、知识信息)等,能帮助个体应对压力、缓解困境、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 地区发展模式:是社区工作的重要模式之一,以提升社区居民自主参与能力、培育社区归属感为核心,通过组织居民参与社区问题讨论、开展社区互助活动、搭建社区协作平台等方式,调动社区内外部资源,推动社区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优化及人际关系和谐,最终实现社区自主发展与可持续进步。
二、简答题
-
小组工作类型
- 教育小组:以提升成员知识、技能为目标,通过讲座、培训、案例分析等形式,帮助成员学习新知识(如亲子教育知识、职场沟通技巧),解决特定领域困惑。
- 成长小组:聚焦成员个人成长与自我探索,通过分享、互动、体验式活动,引导成员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提升心理韧性与社会适应能力(如青少年成长小组、产后妈妈心理调适小组)。
- 支持小组:由具有相似经历或困境的成员组成,通过彼此分享经验、情感支持与鼓励,帮助成员缓解压力、获得情感共鸣,共同应对问题(如癌症患者支持小组、单亲家庭支持小组)。
- 治疗小组:针对有较严重心理或行为问题的成员,由专业工作者运用专业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帮助成员改善问题行为、缓解心理症状(如戒毒治疗小组、抑郁情绪干预小组)。
- 任务小组:以完成特定任务为目标,成员围绕任务分工协作,通过讨论、计划、执行等环节达成任务目标(如社区环境整治任务小组、公益项目策划任务小组)。
-
社区需要的类型
- 生存性需要:保障社区居民基本生存的需求,如充足的饮用水、安全的食品、适宜的居住环境、基本的医疗保障等。
- 保障性需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保障与风险防范的需求,如社区治安维护、消防安全设施、应急救援服务、养老保障服务等。
- 发展性需要:满足社区居民个人发展与社区进步的需求,包括教育资源(如学校、培训机构)、就业机会、文化体育设施(如图书馆、健身房)、社区文化活动等。
- 情感性需要:社区居民对情感联结与归属感的需求,如邻里互助关系构建、社区社交活动、社区共同体意识培育等。
- 参与性需要: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决策与管理的需求,如参与社区议事协商、社区公共事务投票、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等。
-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
- 以人为本,回应需求: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为核心,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体差异与自主意愿,优先回应服务对象的合理需求,帮助其解决实际困境。
- 注重和谐,促进共融: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专业服务化解矛盾冲突,促进不同群体间的包容与融合,维护社会稳定。
- 公平正义,维护权益:坚守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关注弱势群体(如贫困人口、残疾人、困境儿童)的权益保障,通过政策倡导、资源链接等方式,为服务对象争取平等的发展机会与社会资源。
- 专业奉献,责任担当:社会工作者需秉持专业精神,遵守职业伦理规范,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真诚、负责的态度为服务对象提供高质量服务,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与社会公益事业进步。
- 尊重差异,多元包容:尊重不同文化、民族、性别、年龄等群体的差异,摒弃偏见与歧视,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为各类服务对象提供适切的专业服务。
-
社会工作督导的过程
- 准备阶段:督导者与被督导者明确督导目标、内容与方式,建立信任关系;督导者了解被督导者的专业背景、工作经验及当前工作困境,制定个性化督导计划。
- 执行阶段:是督导的核心环节,督导者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督导:
- 指导实践:针对被督导者在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供专业建议与方法指导,帮助其优化服务策略。
- 案例分析:共同分析服务案例,梳理问题核心、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被督导者的案例分析与问题解决能力。
- 情感支持:关注被督导者的工作压力与情绪状态,给予情感疏导与鼓励,帮助其维持职业热情与心理健康。
- 知识补充:根据被督导者的需求,补充专业理论知识、政策法规、新的服务方法等,提升其专业素养。
- 评估阶段:督导周期结束后,督导者与被督导者共同评估督导目标的达成情况,总结督导成效;被督导者反思自身在督导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明确后续专业发展方向;督导者也反思督导方法的有效性,优化后续督导计划。
-
社会工作者的直接服务角色
- 服务提供者:为服务对象直接提供物质帮助、心理辅导、技能培训、资源链接等服务,如为贫困家庭提供生活物资援助、为困境儿童提供心理疏导、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培训。
- 支持者:在服务过程中给予服务对象情感支持与鼓励,帮助其建立信心、挖掘自身潜能,陪伴服务对象应对困境,如陪伴癌症患者面对治疗压力、鼓励受灾群众重建生活信心。
- 倡导者:当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面临不公平待遇时,社会工作者以服务对象代言人的身份,通过政策倡导、舆论呼吁、与相关部门沟通等方式,为服务对象争取合理权益,如为残疾人倡导无障碍设施建设、为农民工倡导欠薪问题解决。
- 协调者:协调服务对象与家庭成员、社区组织、医疗卫生机构、政府部门等多方主体的关系,化解矛盾冲突,搭建沟通桥梁,确保服务顺利推进,如协调医患关系、协调社区居民与物业的矛盾。
- 使能者:通过引导、鼓励、培训等方式,帮助服务对象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自主意识,挖掘自身及周边资源,实现自我发展,如帮助社区居民学习议事协商技巧,提升社区自治能力。
三、论述题
- 人本主义模式开展社会工作需要注意的事项
人本主义模式以 “人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为核心,强调尊重服务对象的自主性、价值与尊严,在开展社会工作时需重点关注以下事项:
(1)坚守 “案主自决” 原则,避免过度干预
人本主义认为服务对象具备自主判断与决策的能力,社会工作者需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选择权利。在服务中,应避免以 “专业权威” 自居,代替服务对象做决策(如代替困境家庭决定救助方式、代替青少年选择发展方向)。需通过引导、提问、提供信息等方式,帮助服务对象清晰认识自身需求与困境,自主制定解决方案。例如,在为失业人员提供服务时,工作者可提供就业市场信息、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但最终职业选择需由服务对象自主决定。
(2)建立真诚、信任的专业关系,注重情感联结
专业关系是人本主义模式的核心载体,工作者需以真诚、共情、尊重的态度与服务对象互动,避免虚假伪装或职业性 “表演”。一方面,要主动倾听服务对象的感受与经历,站在服务对象的视角理解其困境(如共情单亲妈妈的育儿压力与孤独感);另一方面,需适当自我披露(如分享类似经历或感受),拉近与服务对象的心理距离,建立信任关系。只有在安全、信任的氛围中,服务对象才愿意敞开心扉,主动探索自我潜能。
(3)关注服务对象的 “整体人” 属性,避免问题导向
人本主义强调关注服务对象的整体需求,而非仅聚焦于 “问题” 本身。工作者需从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多维度了解服务对象,不仅解决其表面困境(如经济贫困),还需关注其情感需求(如孤独感)、自我认知(如自卑心理)、社会支持系统(如缺乏家庭帮助)等。例如,在为贫困家庭提供救助时,不仅要链接物质资源,还需通过心理辅导提升家庭成员的信心,帮助其构建社区支持网络,从 “解决贫困问题” 转向 “促进家庭整体发展”。
(4)注重个性化服务,避免 “标准化” 模式
每个服务对象的成长经历、价值观、需求与潜能都存在差异,人本主义模式要求工作者根据服务对象的独特性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需避免使用统一的服务流程或方法,而是通过持续沟通与评估,动态调整服务策略。例如,同样是青少年心理问题,针对因学业压力导致焦虑的青少年,服务重点可放在压力管理技巧培训;针对因家庭矛盾导致抑郁的青少年,服务重点则需先协调家庭关系,再进行心理疏导。
(5)明确工作者的 “支持者” 定位,而非 “拯救者”
人本主义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 “支持者” 与 “引导者”,而非 “拯救者”。工作者需避免将服务对象视为 “被动接受帮助的弱者”,而是相信其具有自我改变与成长的潜能。在服务中,应多采用鼓励、肯定的方式,帮助服务对象发现自身优势(如贫困家庭中的勤劳品质、困境青少年的艺术天赋),引导其利用自身资源解决问题,而非一味提供 “输血式” 帮助。例如,在社区发展服务中,工作者应引导居民自主组织社区活动、参与社区治理,而非直接 “包办” 社区事务。
- 社会工作如何促进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核心是实现 “物质富裕” 与 “精神富足” 的统一,兼顾效率与公平。社会工作以 “助人自助” 为核心理念,通过专业服务链接资源、化解矛盾、提升个体能力、优化社会结构,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发挥着独特且重要的作用,具体路径如下:
(1)精准帮扶弱势群体,补齐 “贫富差距” 短板
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缩小贫富差距。社会工作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精准帮扶:
- 需求精准识别:运用专业评估方法(如家庭处境化评估、资产负债评估),深入了解贫困人口、残疾人、困境儿童、孤寡老人等群体的真实需求(如经济贫困、医疗缺失、教育资源不足),避免 “一刀切” 的帮扶模式。
- 资源精准链接: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链接政府救助资源(如低保、特困供养)、社会公益资源(如企业捐赠、公益项目)、社区互助资源(如邻里互助基金、志愿者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 “定制化” 帮扶。例如,为残疾人群体链接康复训练资源与就业帮扶项目,帮助其实现经济独立;为困境儿童提供教育资助与心理辅导,保障其健康成长。
- 能力精准提升:避免 “输血式” 帮扶,通过技能培训(如家政服务培训、电商创业培训)、心理赋能(如自信心建设、抗挫折能力培养)、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如帮助建立家庭支持、社区支持关系),提升弱势群体的自主发展能力,从 “被动接受帮助” 转向 “主动创造财富”。
(2)优化社区治理,夯实 “共同富裕” 基层基础
社区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单元,社会工作通过参与社区治理,推动社区资源共享、服务均等、居民互助,为共同富裕提供基层支撑:
- 推动社区资源整合:协调社区内的政府资源(如社区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企业资源(如周边商铺、企业)、社会组织资源(如社区公益组织、志愿者团队),建立 “社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公平分配。例如,整合社区内的闲置空间改造为 “社区共享书屋”“老年活动中心”,为居民提供免费公共服务。
- 促进社区服务均等化:针对社区内不同群体(如老年人、儿童、流动人口)的需求,开展普惠性社区服务,如 “老年助餐服务”“儿童托管服务”“流动人口就业指导服务”,避免服务资源向少数群体倾斜,保障全体居民共享社区发展成果。
- 培育社区互助文化:通过组织社区互助活动(如 “邻里节”“社区志愿服务日”)、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如社区互助会、兴趣小组),引导居民主动参与社区事务,建立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的互助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为共同富裕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3)参与收入分配调节,完善 “共同富裕” 制度保障
社会工作虽不直接参与收入分配政策制定,但可通过政策倡导、服务补充等方式,推动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 政策倡导:作为弱势群体的 “代言人”,社会工作者通过调研收集弱势群体的诉求(如农民工欠薪问题、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缺失问题),向政府部门提交政策建议报告,推动完善收入分配相关政策(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建立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合法权益。
- 补充再分配服务:在政府再分配政策落地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服务确保政策惠及目标群体。例如,协助政府开展低保政策宣传与申请指导,帮助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顺利享受低保待遇;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社保补贴申请代办服务,避免因信息不对称或行动不便导致政策红利无法落地。
(4)推动 “精神富足”,实现 “物质与精神” 双富裕
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富裕,还包括精神文化的富足。社会工作通过以下方式促进居民精神富足:
- 培育积极心理品质:通过心理健康服务(如社区心理辅导站、心理科普活动),帮助居民缓解生活压力、改善人际关系、提升幸福感,避免因 “精神贫困” 导致的生活困境(如因焦虑、抑郁影响工作与生活)。
- 传承优秀文化与价值观:组织社区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地方文化展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培育居民的集体意识、诚信意识、互助意识,增强居民对社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动力。
- 促进社会公平意识普及:通过社区讲座、案例分享等方式,向居民普及社会公平正义理念,引导居民关注弱势群体需求,形成 “关爱他人、共建共享” 的社会氛围,推动全体人民在共同奋斗中实现共同富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