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化
    个体通过与社会互动学习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从而适应社会生活的终身过程。包括初级社会化(家庭)和次级社会化(学校、媒体等)。

  2. 社会控制
    社会通过正式(法律、制度)和非正式(道德、习俗)手段约束成员行为,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功能主义视角下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必要机制。

  3. 社会性别(Gender)
    区别于生理性别(Sex),指社会文化建构的男女角色、行为期待及权力关系。女性主义理论强调其不平等性(如父权制下的性别分工)。

  4. 社会工作
    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运用专业方法(个案、小组、社区)协助弱势群体增强社会功能、促进社会正义的专业活动。国际定义强调”人在情境中”(PIE理论)。

  5. 倡导者角色
    社会工作者代表服务对象争取权益、消除制度性歧视的职能。如为残障人士争取无障碍设施,体现”赋权理论”的应用。

  6. 社会流动
    个体或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地位的变化,可分为代内流动(职业变迁)和代际流动(子女与父辈地位差异)。开放社会强调绩效主义下的流动机会。


二、简答题

  1.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领域

    • 按人群:儿童福利、老年社会工作、残障康复服务

    • 按场域:学校社会工作、医疗社工、企业EAP

    • 按问题:贫困救助、家庭暴力干预、社区矫正
      理论依据:生态系统理论要求多层面介入。

  2. 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关系

    • 实践与政策:社工是福利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如低保评估)

    • 反馈机制:通过实务发现政策漏洞(如留守儿童保护缺失)推动制度完善

    • 价值契合:均以社会公平为终极目标,但社工更侧重微观-宏观联结

  3. 构成社区的要素

    • 地理要素:共同生活空间(如行政村、城市街区)

    • 社会要素:人口互动形成的文化认同(方言、习俗)

    • 结构要素:自治组织(居委会)、公共服务设施
      理论补充:滕尼斯”共同体”概念强调情感纽带。

  4. 社会工作的功能

    功能类型 具体表现 理论支撑
    恢复功能 心理辅导、资源链接 优势视角理论
    预防功能 社区教育、风险评估 风险社会理论
    发展功能 能力建设、社会资本培育 赋权理论

三、论述题

  1. 社会工作分析老龄化问题

    • 问题维度

      • 个体层面:老年抑郁(空巢综合征)、慢性病管理

      • 结构层面:养老金缺口、医养资源错配

    • 介入策略

      • 微观:生命回顾疗法(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 中观:”时间银行”社区互助模式

      • 宏观:推动长期照护保险立法

  2. 新时代社会治理中的社工角色

    • 角色转型:从”政府助手”到”协同治理主体”(多中心治理理论)

    • 作用机制

      • 整合资源:搭建”三社联动”平台(社区、社工、社会组织)

      • 矛盾调处:运用冲突转化理论化解基层纠纷

    • 典型案例:广东”双百计划”中的驻村社工站模式

  3. 家庭服务中的功能实现

    理论框架:家庭系统理论强调代际互动影响。


四、材料分析题(以抗疫一线女护士为例)

新冠疫情下某类妇女的需要和服务策略。(任意选择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女性角色,分析其需要和社会工作提供相应服务)

需求分析

  • 生理需求:超负荷工作导致的睡眠剥夺、经期防护物资短缺

  • 心理需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风险、亲子分离焦虑

  • 社会需求:职业污名化(初期”病毒携带者”歧视)

服务策略

  1. 紧急响应

    • 联合基金会提供”卫生巾安心包”(物质支持)

    • 建立线上支持小组(认知行为疗法缓解焦虑)

  2. 中长期介入

    • 推动《公共卫生事件性别应对指南》政策出台

    • 发起”白衣天使社会形象重塑”公众教育项目

理论应用

  •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理论揭露结构性性别盲视

  • 社会支持理论构建”同伴辅导-专业咨询-家庭喘息服务”三级体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