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
社会政策:国家或社会组织为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公平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和法律规范,如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政策。
-
继续社会化:个体在成年后为适应社会角色变化(如职业转换、家庭角色变化)而持续学习社会规范、价值观的过程。
-
社会支持:个体通过社会网络(家庭、朋友、社区等)获得的情感、物质、信息等方面的帮助,分为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
-
文化自觉:费孝通提出的概念,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个体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包括文化传承、反思及与其他文化共处的意识。
-
目标系统:社会工作服务中预期改变的对象系统,可能是个人、家庭、群体或社区,需与”行动系统”(实施干预的系统)区分。
-
初级群体:库利提出的概念,指成员间具有亲密、面对面交往、情感导向关系的小规模群体,如家庭、邻里。
二、简答题
-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
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
-
核心观点:行为受生物因素(年龄、遗传)和社会环境(家庭、文化、制度)共同影响。
-
应用:社会工作者需评估环境对服务对象的影响(如贫困对儿童发展的限制)。
-
-
社会组织的特点
-
正式结构:明确的章程、分工和权威层级。
-
目标导向:以实现特定社会目标(如慈善、教育)为存在目的。
-
非营利性:区别于企业,利润不分配给成员。
-
资源依赖性:依赖政府拨款、捐赠等外部资源。
-
-
社会工作过程的要素
-
系统要素: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机构、社会环境。
-
流程要素:接案-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
-
伦理要素:贯穿全程的保密、自决等原则。
-
-
个案工作的伦理原则
-
尊重自决:尊重服务对象决策权(除非危及生命)。
-
保密性:保护隐私(法律要求的例外情况需告知)。
-
非评判:避免道德评判,如对待性少数群体。
-
个别化:针对独特性设计服务,如考虑残疾人士的特殊需求。
-
三、论述题
-
社会工作促进家庭参与基层治理的路径
-
能力建设: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如亲子沟通培训)提升家庭参与能力。
-
资源链接:建立家庭-社区资源平台(如社区托育服务)。
-
政策倡导:推动家庭友好型政策(如弹性工作时间)。
-
案例:上海某社区通过”家庭议事会”形式让家庭参与垃圾分类规则制定。
-
-
整合社会工作的价值与挑战
-
定义:整合理论(如系统理论、优势视角)和方法(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的综合实践模式。
-
优势:应对复杂问题(如留守儿童需心理+教育+家庭介入)。
-
挑战:对工作者能力要求高,需协调多元理论冲突。
-
-
社会工作中的”社会”理解
-
结构视角:关注社会不平等(如性别歧视导致妇女贫困)。
-
关系视角:重视社会资本(如邻里支持网络对独居老人的作用)。
-
实践意义:通过社区组织化(如组建残障妇女互助小组)增强社会支持。
-
四、材料分析题
-
贫困、老龄、残疾妇女的多重困境
-
经济层面:就业歧视(如用人单位拒招残疾女性)、养老金不足。
-
健康层面:慢性病管理困难、无障碍设施缺失。
-
社会层面:家庭照料负担重(如” sandwiched generation”需照顾老少)。
-
-
权益保障与关爱服务的优化建议
-
政策层面:推动反歧视立法(如细化《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细则)。
-
服务层面:发展”社工+康复师”跨专业团队,提供居家康复服务。
-
案例:广州某社工机构通过”爱心助残超市”为残疾妇女提供灵活就业岗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