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
弱势群体
指因生理、心理、社会结构或制度性因素(如残疾、贫困、性别歧视等)而处于社会边缘化地位,缺乏资源获取和能力发展机会的群体。社会工作中需通过赋权和社会支持增强其能动性。 -
利他主义
以他人福祉为优先的无私行为动机,社会工作中体现为专业价值观的核心,强调服务对象的利益高于工作者个人利益(如《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中的”服务”原则)。 -
核心家庭
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单位,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主流家庭结构。其特点是成员关系紧密,但抗风险能力较弱,需关注家庭生命周期中的社会支持问题。 -
社会福利
国家通过制度性措施(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满足公民基本需求、促进社会公平的体系。包括剩余型(针对弱势群体)和制度型(普惠性)两种范式。 -
社会交往
个体或群体间通过符号互动(语言、行为等)建立社会关系的动态过程。是社会工作评估服务对象社会功能的重要维度。 -
社会治理
多元主体(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等)协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模式,强调共建共治共享。社会工作在其中承担资源链接和社区动员功能。
二、简答题
-
人类行为的特点
-
适应性:根据环境调整行为(如移民的文化适应)
-
多样性:受文化、阶层等因素影响(如育儿方式的差异)
-
可塑性:通过干预可改变(如行为认知疗法对成瘾行为的修正)
-
系统性:嵌套于社会生态中(微观-中观-宏观系统互动)
-
-
社会化的内容与功能
-
内容:
-
技能社会化(如职业培训)
-
规范内化(法律与道德习得)
-
角色学习(如性别角色建构)
-
-
功能:
-
个体层面:形成自我认同(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
社会层面:维持文化传承与社会稳定
-
-
-
社会流动的概念与类型
-
概念:个体或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位置的变化(如农民工向城市迁移)。
-
类型:
-
垂直流动(阶层跃迁/下滑)
-
水平流动(职业转换但地位不变)
-
代际流动(子女与父辈的地位差异)
-
-
三、论述题
-
内外影响力范式在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应用
-
内部因素:
生理/心理特质(如抗逆力)、认知模式(如归因方式) -
外部因素:
家庭系统、社区资源、政策环境(如低保制度) -
整合干预:
通过”人在情境中”评估(如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制定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方案。
-
-
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内容
-
基础理论:
系统理论(分析各子系统互动)、冲突理论(解读权力不平等) -
实践理论:
优势视角(发掘服务对象潜能)、任务中心模式(短期问题解决) -
伦理框架:
保密原则、文化敏感性在具体案例中的应用
-
-
农村与城市社区特点比较
维度 农村社区 城市社区 社会结构 血缘/地缘纽带强,同质性高 业缘关系主导,异质性强 资源分配 公共服务稀缺,数字鸿沟显著 资源集中但竞争激烈 社会工作重点 发展性服务(如生计项目) 整合性服务(如社区融合)
四、材料分析题
-
社会工作参与领域
-
能力建设: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如女性领导力课程)
-
资源链接:对接微金融政策与创业孵化平台
-
文化倡导:挑战传统性别角色(运用性别与发展理论)
-
-
适用理论与原理
-
赋权理论:
通过参与式方法(如焦点小组)提升女农民决策权,适用于农村父权文化情境。 -
社会资本理论:
构建女企业家互助网络,强化信息共享与信任机制。 -
优势视角:
挖掘乡土知识(如传统手工业)转化为创业资源,避免”问题化”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