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支持小组
    由具有相似问题或经历的成员组成,通过情感支持、经验分享和资源互助,帮助成员应对压力、改善社会功能。如单亲母亲互助小组。

  2. 行动系统
    社会工作中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互动网络,包括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机构及社区资源等多元主体协同合作。

  3. 样本
    研究中从总体中选取的代表性子集,用以推断总体特征。需满足随机性、代表性(如分层抽样确保不同群体覆盖)。

  4. 参与式观察
    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的生活情境,在参与其活动过程中进行系统性观察,兼具”局内人”与”局外人”双重视角(如社工嵌入社区记录居民互动模式)。

  5. 督导
    资深工作者对新手社工的专业指导过程,涵盖教育性(技能培训)、支持性(心理疏导)和行政性(服务质量监控)三大功能。


二、简答题

  1. 问卷设计步骤

    • 明确研究目的与变量

    • 文献回顾与概念操作化

    • 设计初稿(题型、语言通俗化)

    • 预测试与信效度检验

    • 修订定稿(如调整歧义问题)

  2. 社会工作研究选题标准

    • 重要性(如留守儿童心理干预)

    • 创新性(填补现有研究空白)

    • 可行性(资源、伦理可及)

    • 符合社工价值观(促进社会公平)

  3. 心理-社会模式观点
    强调”人在情境中”,个体心理(如自卑情绪)与社会环境(如家庭暴力)交互影响。通过评估-干预-反思循环(如认知行为疗法结合社区资源链接)促进整体改变。

  4.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作用

    • 物质援助(低保申请协助)

    • 能力建设(就业技能培训)

    • 心理支持(创伤辅导)

    • 政策倡导(推动救助制度完善)

  5. 推动居民社区参与策略

    • 需求为本(开展居民议事会)

    • 赋能培育(组建社区志愿者团队)

    • 激励机制(积分兑换服务)

    • 文化引导(举办邻里节活动)


三、论述题

  1. 妇女家庭教育方法(实例结合)

    • 方法

      • 亲子沟通工作坊(角色扮演改善互动)

      • 资源链接(如提供免费育儿课程)

      • 女性互助网络(单亲妈妈经验分享会)

    • 实例:某社区针对留守妇女开展”母亲学堂”,结合家庭教育与手工技能培训,提升育儿能力同时增加经济收入。

  2.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作用(结合实际)

    • 作用

      • 危机干预(如为突发疾病家庭申请临时救助)

      • 长效脱贫(链接职业培训资源)

      • 社会融入(消除救助污名化宣传)

    • 案例:某社工机构联合企业为低保户提供”培训+就业”一体化服务,就业率达75%。


四、材料分析题

(1) 家庭问题分析

  • 经济层面:母亲收入低、父亲职业不稳定

  • 关系层面:父母离异后冲突、亲子沟通断裂

  • 个体层面:小美社交退缩、学业困境;父亲酗酒与暴力倾向

  • 结构层面:户籍限制(母亲无北京户口)、住房依赖祖辈

(2) 社区可提供的帮助

  • 经济援助:协助申请教育补贴、临时救助

  • 家庭服务:亲子关系辅导、戒酒支持小组

  • 儿童支持:课后托管班、心理辅导

  • 就业支持:为母亲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3) 暑假项目服务方案

要素 具体内容
项目目标 提升儿童社交能力;缓解家庭照顾压力;促进社区儿童融合
项目内容 – 周一至周三:兴趣小组(绘画/阅读)
– 周四:户外拓展(团队合作游戏)
– 周五:亲子互动日(家庭任务挑战)
风险应对 – 儿童冲突:配备专业社工调解
– 参与度低:前期入户宣传+积分奖励制
评估方法 – 过程评估:出席率、活动反馈表
– 结果评估:前后测社交能力量表对比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