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社会救助:国家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失业、疾病等原因陷入生存危机的公民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的制度,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

  2. 个案工作:以个人或家庭为服务对象,通过一对一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其解决社会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方法。

  3. 社会工作行政:将社会政策转化为具体社会服务的过程,包括计划、组织、协调、监督等管理活动,以实现社会福利目标。

  4. 初级社会化:个体在童年期通过家庭等初级群体学习基本社会规范、价值观和生活技能,形成人格基础的过程。

  5. 联合家庭:由两对或以上同代夫妇及其子女组成的家庭形式,具有多代同堂的特征,常见于传统农业社会。

  6. 社会问题:影响广泛社会成员正常生活、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需要集体行动解决的社会现象或条件。

二、简答题

  1. 小组工作交互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假设

    • 理论基础:系统理论(小组为互动系统)、场域理论(个体行为受群体心理场影响)、符号互动论(意义通过互动建构)

    • 基本假设:①小组是互动的有机整体;②成员通过互动获得成长;③工作者是协调者而非权威

  2. 社区照顾模式的得失

    • :①增强社区支持网络;②降低机构化成本;③提升服务人性化

    • :①非正式照顾者负担加重;②专业服务可及性不足;③存在服务质量监管难题

  3. 社会价值体系的结构
    分为三个层次:

    • 核心价值观(如公平正义)

    • 专业价值观(如案主自决、保密)

    • 操作价值观(具体服务中的伦理准则)

  4. 社会治理的特点及任务

    • 特点:多元主体共治、法治化、精细化、科技支撑

    • 任务:①协调利益关系;②预防化解矛盾;③提供公共服务;④促进社会参与

三、论述题

  1. 社会工作在培育新型婚育文化中的作用

    • 微观层面:开展婚育教育小组,纠正性别偏见;提供婚前辅导

    • 中观层面:组织社区宣传活动,推广平等育儿观念

    • 宏观层面:参与政策倡导(如延长男性陪产假);推动建立托育支持系统

    • 方法论:运用优势视角挖掘传统婚育文化积极元素

  2. 通用过程中的”四个基本系统”及意义

    • 改变媒介系统(社会工作者):决定专业介入策略

    • 服务对象系统(个人/群体):明确核心工作目标

    • 目标系统(需改变的对象):可能超出服务对象范围

    • 行动系统(合作者):整合多方资源

    • 意义:提供系统化分析框架,避免介入碎片化;强调各系统动态关联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流动特点

    • 结构性流动:工业化推动农民向工人转化

    • 代际流动增强:教育成为重要流动渠道

    • 新障碍出现:户籍制度松动但仍有影响,”二代现象”凸显

    • 新群体崛起:私营企业主阶层形成

    • 流动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机会多于西部

四、案例分析题

  1. 新就业群体问题与需求

    • 问题:①职业不稳定(如外卖员无劳动合同);②社会保障缺失;③职业歧视(如网约车司机社会认同低)

    • 需求:①合法权益维护;②职业培训;③心理支持(缓解算法压力);④社会融入

  2. 专业社会工作的作用

    • 直接服务:建立”骑手之家”等支持平台;开展压力管理小组

    • 资源链接:推动平台企业与工会建立对话机制

    • 政策倡导:参与制定新业态劳动保障条例

    • 能力建设:培训从业人员成为”同伴教育者”

    • 特别策略:运用”互联网+社会工作”模式开发线上服务工具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