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
社会救助:国家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失业、疾病等原因陷入生存危机的公民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的制度,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
-
个案工作:以个人或家庭为服务对象,通过一对一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其解决社会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方法。
-
社会工作行政:将社会政策转化为具体社会服务的过程,包括计划、组织、协调、监督等管理活动,以实现社会福利目标。
-
初级社会化:个体在童年期通过家庭等初级群体学习基本社会规范、价值观和生活技能,形成人格基础的过程。
-
联合家庭:由两对或以上同代夫妇及其子女组成的家庭形式,具有多代同堂的特征,常见于传统农业社会。
-
社会问题:影响广泛社会成员正常生活、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需要集体行动解决的社会现象或条件。
二、简答题
-
小组工作交互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假设
-
理论基础:系统理论(小组为互动系统)、场域理论(个体行为受群体心理场影响)、符号互动论(意义通过互动建构)
-
基本假设:①小组是互动的有机整体;②成员通过互动获得成长;③工作者是协调者而非权威
-
-
社区照顾模式的得失
-
得:①增强社区支持网络;②降低机构化成本;③提升服务人性化
-
失:①非正式照顾者负担加重;②专业服务可及性不足;③存在服务质量监管难题
-
-
社会价值体系的结构
分为三个层次:-
核心价值观(如公平正义)
-
专业价值观(如案主自决、保密)
-
操作价值观(具体服务中的伦理准则)
-
-
社会治理的特点及任务
-
特点:多元主体共治、法治化、精细化、科技支撑
-
任务:①协调利益关系;②预防化解矛盾;③提供公共服务;④促进社会参与
-
三、论述题
-
社会工作在培育新型婚育文化中的作用
-
微观层面:开展婚育教育小组,纠正性别偏见;提供婚前辅导
-
中观层面:组织社区宣传活动,推广平等育儿观念
-
宏观层面:参与政策倡导(如延长男性陪产假);推动建立托育支持系统
-
方法论:运用优势视角挖掘传统婚育文化积极元素
-
-
通用过程中的”四个基本系统”及意义
-
改变媒介系统(社会工作者):决定专业介入策略
-
服务对象系统(个人/群体):明确核心工作目标
-
目标系统(需改变的对象):可能超出服务对象范围
-
行动系统(合作者):整合多方资源
-
意义:提供系统化分析框架,避免介入碎片化;强调各系统动态关联
-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流动特点
-
结构性流动:工业化推动农民向工人转化
-
代际流动增强:教育成为重要流动渠道
-
新障碍出现:户籍制度松动但仍有影响,”二代现象”凸显
-
新群体崛起:私营企业主阶层形成
-
流动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机会多于西部
-
四、案例分析题
-
新就业群体问题与需求
-
问题:①职业不稳定(如外卖员无劳动合同);②社会保障缺失;③职业歧视(如网约车司机社会认同低)
-
需求:①合法权益维护;②职业培训;③心理支持(缓解算法压力);④社会融入
-
-
专业社会工作的作用
-
直接服务:建立”骑手之家”等支持平台;开展压力管理小组
-
资源链接:推动平台企业与工会建立对话机制
-
政策倡导:参与制定新业态劳动保障条例
-
能力建设:培训从业人员成为”同伴教育者”
-
特别策略:运用”互联网+社会工作”模式开发线上服务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