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
应用性研究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社会研究类型,注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干预措施,如社会工作干预效果评估。 -
操作化
将抽象概念(如”社会支持”)转化为可观测指标的过程,例如通过”每月亲友探望次数”测量老年人社会支持水平。 -
通用过程社会工作模式
包含接案-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的标准化工作流程,强调服务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
目标系统
社会工作者试图改变的个人或群体,如社区矫正服务中的青少年犯罪者。 -
非正式资源系统
案主自然形成的支持网络(亲友、邻里等),区别于政府、专业机构等正式资源。
二、简答题
-
社会研究的困难
-
研究对象的主观性(价值观、情感影响)
-
变量控制的局限性(难以实验室隔离)
-
伦理约束(隐私保护原则)
-
文化情境依赖性(跨文化效度问题)
-
-
系统视角下实务重点
-
关注子系统互动(如家庭-学校-社区)
-
识别循环因果关系(如贫困代际传递)
-
强化系统抗逆力
-
注重资源链接(正式与非正式系统协同)
-
-
专业关系建立技巧
-
真诚与一致性(避免专业面具)
-
积极倾听(肢体语言反馈)
-
文化敏感性(尊重差异表达方式)
-
明确边界(时间、角色限定)
-
-
访谈控制技术
-
提问控制:开放式→封闭式问题渐进;追问时机把握
-
非言语控制:适度目光接触;点头频率调节;避免交叉手臂等防御姿态
-
-
服务计划书内容
-
需求评估(数据支撑)
-
可测量目标(SMART原则)
-
理论框架(如赋权理论)
-
预算与时间表
-
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
三、论述题
-
基层治理与社区现代化
-
制度创新:”三社联动”机制(社区-社工-社会组织协同)
-
技术赋能:智慧社区平台整合政务/便民服务
-
主体多元化:培育社区自组织(如业主委员会)
-
文化维度:通过社区教育重塑公共精神
案例:上海浦东”家门口服务站”的15分钟生活圈实践
-
-
儿童实务原则应用
-
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监护权评估中优先考虑儿童心理安全
-
参与原则:用绘本、沙盘等工具协助儿童表达诉求
-
生态系统原则:对校园欺凌个案实施家庭-学校联合干预
案例:广东”双百工程”中对留守儿童的多层级保护网络建设
-
四、案例分析题
案例1
(1)妇女作用分析
-
经济领域:数字经济中女性创业者占比达55%(阿里研究院数据)
-
文化再生产:家庭教育中母亲角色对代际价值观传递
-
社会治理:基层社区女性工作者占比超70%(民政部2022年数据)
(2)流动女性群体干预
-
问题:职业隔离(集中于低端服务业)、社会支持断裂
-
社工角色:
-
微观:亲子关系调解(利用线上沟通技术)
-
中观:建立互助小组(如”妈妈驿站”)
-
宏观:倡导性别友好的城市公共服务政策
-
案例2
(1)性别理论分析
-
问题:传统性别角色固化(男性养家/女性持家)、权力关系失衡
-
原因:
-
制度层面: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间接影响
-
文化层面:父权制观念的代际传递
-
(2)介入原则
-
性别敏感原则:解构”男主外”话语(通过焦点小组)
-
家庭整体性原则:引入父子平行小组改善沟通
-
增能原则:为李女士提供电商技能培训
-
资源链接原则:对接灵活就业政策(如社区公益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