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增能(Empowerment)
    指通过教育、资源提供、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个人或群体增强自身能力,提升对生活的控制感和决策权,从而克服弱势地位的过程。

  2. 小组动力学(Group Dynamics)
    研究小组内部互动规律的理论,包括成员角色、权力结构、沟通模式、凝聚力等要素,旨在优化小组功能以实现共同目标。

  3. 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
    社会学理论,认为个体或群体的”偏差行为”是社会通过标签(如”罪犯””问题少年”)强加定义的结果,这种标签可能导致被标签者内化身份并持续该行为。

  4. 社区照顾(Community Care)
    一种服务模式,通过整合正式资源(专业机构)与非正式资源(家庭、邻里),支持弱势群体(如老人、残障人士)在社区中生活,减少机构化照顾。


二、简答题

  1. 小组焦点座谈会的优点

    • 高效收集多元观点

    • 互动激发深度讨论(团体动力效应)

    • 成本低于个别访谈

    • 可观察非语言信息

    • 灵活调整讨论方向

  2.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 核心:强调家庭沟通、自我价值感及系统互动。

    • 技术:家庭雕塑、沟通姿态分析(指责型、讨好型等)、冰山隐喻(探索深层需求)。

    • 目标:改善家庭关系,提升成员自尊与一致性表达。

  3. 心理治疗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 内容:通过专业关系,运用心理学理论(如认知行为、精神分析)解决心理问题。

    • 特点

      • 个体化服务

      • 强调治疗性关系

      • 科学理论为基础

      • 注重隐私与伦理

  4. 项目评估步骤要素

    • 明确评估目标

    • 设计评估框架(指标、方法)

    • 数据收集(问卷、访谈等)

    • 数据分析与解释

    • 撰写报告并反馈结果

    • 应用评估改进服务


三、论述题

  1. 社区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 准备阶段:需求评估、建立信任、资源盘点。

    • 启动阶段:动员居民、组建核心小组、确定优先议题。

    • 计划阶段:制定目标、设计参与式行动方案。

    • 实施阶段:协调资源、开展活动、处理冲突。

    • 巩固阶段:制度化成果、培养社区领袖。

    • 评估阶段:总结成效、反思不足、规划未来。

    关键点:全程注重居民参与、权力再分配及可持续性。

  2. 社会支持网络的内容

    • 结构层面

      • 正式支持(政府、专业机构)

      • 非正式支持(家庭、朋友、邻里)

    • 功能层面

      • 工具性支持(物质、服务)

      • 情感性支持(共情、陪伴)

      • 信息性支持(建议、资讯)

    • 干预策略

      • 链接资源(如转介服务)

      • 强化现有网络(如家庭辅导)

      • 构建新网络(如互助小组)

    • 意义:缓冲压力,提升个人适应能力,促进社会融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