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悬置怀疑
    指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中暂时搁置个人价值判断,以开放态度理解服务对象处境。强调价值中立原则,避免主观偏见影响专业关系。

  2. 符号互动论
    社会学理论框架,由米德(G.H.Mead)提出,核心观点认为人类通过符号系统(如语言、手势)进行意义建构,社会互动本质上是符号意义的交换过程。对社会工作理解微观互动具有指导意义。

  3. 社会支持
    个体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获得的物质与精神援助,包含工具性支持(实际帮助)和表达性支持(情感关怀)。正式支持(制度性)与非正式支持(亲友)构成双重系统。

  4. 社会目标模式
    社区工作三大模式之一,强调社会责任感培养和社区参与,通过集体行动解决社会问题。特点包括:注重结构改革、培养公民意识、倡导社会公平。

  5. 危机介入的内容
    短期介入方法,包含四大要素:①快速评估危机严重性 ②建立紧急支持系统 ③制定即时应对计划 ④连接长期资源。遵循”即时性-有限目标-现实导向”原则。

二、简答题

  1. 系统理论的内容

    • 核心概念:社会系统由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家庭、社区等),遵循输入-转化-输出反馈循环。

    • 实践要点:
      ✓ 关注人与环境的”人在情境中”关系
      ✓ 重视系统间的能量交换(如资源流动)
      ✓ 通过改变子系统互动实现整体功能优化

    • 应用层面:生态系统图、家庭结构评估等工具开发依据。

  2. 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的关系

    维度 社会工作角色 社会政策功能
    制定层面 基层需求反馈者 资源配置蓝图
    实施层面 政策执行终端 服务提供依据
    互动关系 实践检验政策效果→推动政策修订 政策框架规范专业服务边界
    共同目标 通过不同路径促进社会公平

三、论述题

人本主义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1. 理论基础

    • 罗杰斯(C.Rogers)”来访者中心”三大原则: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一致、共情理解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供评估框架

  2. 实践应用

    • 专业关系建立:运用非指导性原则,如”您觉得…”开放式提问技术

    • 优势视角:挖掘服务对象自我实现潜能(案例:戒毒者艺术才能开发)

    • 反压迫实践:通过自我决定权保障抵抗制度性歧视

  3. 本土化挑战

    • 集体主义文化下个体自主性的平衡策略

    • 专业界限与人情社会的张力处理

四、案例分析题

(1) 需求分析

  • 生存性需求:垃圾清运设施、清洁水源保障

  • 发展性需求:环保技能培训(如堆肥技术)、替代生计项目

  • 心理社会需求:环境健康认知提升、社区凝聚力重建

  • 制度性需求:村规民约修订、环保监督小组组建

(2) 地区发展模式介入策略

  1. 启动阶段

    • 绘制社区资源地图(如闲置土地、返乡能人)

    • 举办”环境议事会”采用开放空间会议技术(OST)

  2. 组织阶段

    • 培育”环保娘子军”等兴趣小组

    • 建立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制度

  3. 维持阶段

    • 链接农技站提供有机种植培训

    • 制定《环境卫生公约》并设立红黑榜

(3) 可持续发展方案

评估指标:①垃圾减量率 ②村民议事参与度 ③环保产业收入占比
风险防控:建立环境应急基金(占项目预算5%)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