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社区矫正
    指对犯罪情节较轻、社会危害性较小的罪犯(如缓刑、假释人员)在社区中而非监狱内进行监督、教育和帮扶,促进其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

  2. 结案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结束专业关系的正式过程,需评估目标达成情况、总结服务成效,并处理可能的分离情绪。

  3. 订立关系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信任关系的过程,包括明确双方角色、服务目标及界限,是后续干预的基础。

  4. 服务学习
    一种结合社区服务与学术学习的方法,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实践促进学习者知识、技能和公民责任感的提升。

  5. 认知行为疗法(CBT)
    通过改变个体不良认知(如非理性信念)及相应行为来缓解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强调认知、情绪与行为的相互作用。

  6. 社会救助
    国家或社会对因贫困、灾害等陷入困境的群体提供物质或资金援助的兜底性保障制度,如低保、医疗救助。

  7. 教育性小组
    以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小组工作形式,如亲子教育小组、慢性病管理小组等。

  8. 第三方评估
    由独立于服务提供方和受益方的专业机构对项目或政策进行客观评价,以确保公正性和科学性。


二、简答题

  1. 理性情绪治疗对特定人群的作用

    • 作用:帮助个体识别并改变非理性信念(如“我必须完美”),减少情绪困扰。

    • 举例:对焦虑症患者,可通过驳斥“灾难化思维”降低过度担忧;对青少年,可纠正“失败即无能”的绝对化认知,提升抗逆力。

  2. 残疾与残障的区别

    • 残疾(Impairment):个体生理或心理功能损伤(如脊髓损伤导致下肢瘫痪)。

    • 残障(Disability):社会与环境障碍使残疾者无法平等参与(如无障碍设施缺失使轮椅使用者无法就业)。

    • 关键区别:残疾聚焦个体功能,残障强调社会排斥。

  3. 小组动力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 启示
      ① 重视小组发展阶段(如形成期、冲突期)的差异化干预;
      ② 利用成员互动(如角色分工、凝聚力)促进改变;
      ③ 关注权力结构(如沉默者边缘化)以实现公平参与。

  4. 社会工作者面对伦理冲突的原则及举例

    • 原则:保护生命优先、最小伤害、案主自决、隐私保密等。

    • 举例:发现青少年自伤时,虽需尊重其隐私(自决),但基于“保护生命”原则,需突破保密性通知监护人。


三、论述题

  1. 儿童虐待的预防与干预

    • 预防

      • 社区宣传:普及正向教养知识,设立举报热线;

      • 家庭支持:为高风险家庭(如贫困、单亲)提供育儿技能培训;

      • 政策倡导:推动强制报告制度立法。

    • 干预

      • 危机介入:联合多部门(公安、医疗)保护受虐儿童;

      • 心理修复:通过游戏治疗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

      • 家庭重建:施虐者接受行为矫正,评估后逐步恢复监护权。

  2. 老年丧失的应对服务(以丧偶为例)

    • 服务策略

      • 哀伤辅导:开展个体/团体辅导,帮助表达情绪,避免病理性哀伤;

      • 社会支持:组建同辈互助小组,减轻孤独感;

      • 资源链接:协助处理遗产、遗嘱等法律事务;

      • 生命意义重建:通过人生回顾疗法肯定过往价值,规划新生活。

    • 示例:针对独居丧偶老人,社工可定期探访,引导参与社区活动,逐步重建社会联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