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
精准扶贫
中国政府提出的扶贫策略,强调针对不同贫困区域、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确保资源精准投放,提高扶贫效率。 -
社会企业
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社会价值的组织。其核心特点是“社会目标优先,盈利用于再投资”,兼具公益性和商业性。 -
叙事治疗
一种后现代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帮助个体重新建构生活故事,挖掘积极经验,摆脱问题主导的叙事,从而增强自我认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循证社会工作
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证证据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强调将最佳研究证据、专业判断和服务对象需求相结合,以提高干预的有效性和专业性。 -
社会融合
指不同群体(如移民、残障人士等)通过参与经济、文化、政治生活,消除社会排斥,实现平等融入社会的过程。 -
新公益
强调创新、效率和可持续性的公益模式,结合商业思维、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公益)和社会目标,推动更高效的社会问题解决。 -
睦邻组织
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社区服务运动,以“睦邻之家”为载体,倡导工作者与社区居民共同生活,通过互助合作改善社区环境和社会关系。 -
金融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分支领域,通过金融教育、资产建设和资源链接,帮助弱势群体提升财务能力,缓解经济贫困问题。
二、简答题
-
第三条道路
20世纪90年代由吉登斯等人提出的政治理论,试图超越传统左翼(国家干预)和右翼(自由市场)的二元对立,主张“社会投资型国家”,强调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的合作,通过教育、就业支持等提升个人能力,实现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平衡。 -
法律法规对社会工作的作用
-
规范作用:明确社会工作的职业定位、伦理标准和操作流程(如《社会工作法》)。
-
保障作用:保护服务对象权益(如《未成年人保护法》)。
-
资源支持:通过政策法规调配资金和服务资源(如政府购买服务制度)。
-
-
社会工作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
互促关系:社会工作通过解决社会问题(如贫困、歧视)推动社会公平;社会发展为社会工作提供政策、资源和文化支持。
-
目标一致:均追求社会和谐、人的福祉和可持续性。
-
-
网络技术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作用
-
便捷服务:智能设备(如健康监测手环)实时反馈老人健康状况。
-
资源整合:平台(如“智慧养老APP”)链接医疗、家政等服务。
-
情感支持:视频通话缓解孤独感,促进代际互动。
-
三、论述题
-
“社会工作是以生命影响生命”与生命境界提升
-
内涵: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关系和同理心,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如戒毒者重获新生),同时自身在助人过程中获得成长。
-
实例:社工长期陪伴留守儿童,不仅改善其心理状态,也深化对生命价值的理解。
-
提升路径:反思实践(如撰写案例日志)、伦理抉择(如保密与干预的平衡)推动社工从“技术层面”转向“人文关怀”。
-
-
社会工作市场化的可行性分析
-
支持理由:
-
效率提升:市场化竞争可优化资源配置(如社会企业通过商业模式解决就业问题)。
-
可持续性:收费服务(如心理咨询)弥补政府资金不足。
-
-
局限性:
-
目标冲突:利润导向可能侵蚀公益初心(如过度商业化忽略弱势群体)。
-
服务偏差:市场化难以覆盖无支付能力人群(如贫困家庭)。
-
-
结论:需平衡公益与市场,采用“有限市场化”模式(如政府补贴+低收费),并强化监管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