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社会正义
    指在社会资源、权利和机会分配中实现公平、平等的价值理念,强调消除歧视、保障弱势群体权益,促进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和发展。

  2. 互惠模式
    社会工作中的一种实践模式,强调助人者与受助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和共同成长,通过建立平等关系实现双方能力的提升。

  3. 社会企业家精神
    指运用创新思维和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注重社会价值创造,兼具公益性和可持续性。

  4. 智能社区
    利用信息技术(如大数据、物联网)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效能的现代化社区,强调居民参与、资源整合和智慧化管理。

  5. 汤恩比馆(Toynbee Hall)
    1884年成立于伦敦的全球首个社区睦邻中心,标志社会工作专业化开端,通过知识分子与贫民共同生活推动社会改革。

  6. 焦点治疗
    短期心理治疗方法,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关注服务对象的优势资源,通过设定具体目标实现行为改变。

  7. 文化敏感性
    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中尊重服务对象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习俗,避免文化偏见,提供适切服务的能力。

  8. 专业关系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基于信任、保密和非评判原则建立的契约关系,以促进问题解决和潜能发展。


二、简答题

  1. 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的关系

    • 互动性:社会政策为社会工作提供制度框架,社会工作推动政策完善。

    • 实践与反馈:社工通过基层实践发现政策盲点,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 目标一致性:均以促进社会公平、保障民生为核心目标。

  2. 社会工作干预研究的基本步骤

    • 问题界定:明确干预对象和核心问题。

    • 文献回顾:梳理现有理论和实践方案。

    • 设计干预方案:制定可操作的计划。

    • 实施与数据收集:执行干预并记录过程。

    • 效果评估:定量与定性结合分析成效。

    • 反馈优化:修正干预策略。

  3. 评估的类型和特点

    • 过程评估:关注方案执行情况,实时调整。

    • 结果评估:衡量目标达成度,侧重成效。

    • 影响评估:分析长期社会效应,成本效益比。

    • 参与式评估: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提升民主性。

  4. 互联网时代社会工作服务创新

    • 服务形式:线上咨询、虚拟社区支持。

    • 技术应用:大数据精准识别需求,AI辅助心理干预。

    • 资源整合:跨地域协作平台建设。

    • 伦理挑战:需注意隐私保护和数字鸿沟问题。


三、论述题

  1. 儿童保护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理论视角:生态系统理论(微观-宏观系统互动不足)、社会支持网络理论(非正式支持缺失)。
    问题

    • 政策碎片化,多部门协作低效。

    • 家庭-社区-国家责任边界模糊。

    • 专业社工人才短缺。
      对策

    • 完善强制报告制度和监护干预法律。

    • 建立“儿童主任+社工”基层服务网络。

    • 推广 trauma-informed care(创伤知情照护)专业方法。

  2. 治理现代化下社会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

    • 政策支持:政府购买服务常态化。

    • 技术赋能:数字化提升服务覆盖面。

    • 社会需求:老龄化、乡村振兴等领域需求增长。
      挑战

    • 专业认同度不足,职业壁垒待突破。

    • 基层行政化倾向削弱专业性。

    • 多元主体协作机制不健全。
      措施

    • 推动《社会工作法》立法进程。

    • 构建“五社联动”社区治理新模式。

    • 加强本土化理论建构与国际经验融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