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社会投资:指政府或社会组织通过教育、医疗、就业培训等公共服务投入,提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以促进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提升的策略。

  2. 职业福利:由雇主或职业团体提供的非工资性福利(如社保、住房补贴、职业培训等),旨在提高员工福祉和职业稳定性。

  3. 去家庭化:社会福利理论中指减少家庭对个体福利的依赖,通过国家或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如托育、养老),使个体获得独立的社会保障。

  4. 第三方评估:由独立于服务提供方和受益方的专业机构对项目或政策进行客观评价,以确保公正性和科学性。

  5.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经济学概念,指资源分配达到一种状态,任何调整都无法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使某一方获益。

  6. 循证研究(Evidence-based Research):基于系统收集的科学证据进行决策或实践的研究方法,强调实证数据与最佳实践的结合。

  7. 社区营造:通过居民参与、资源整合和文化激活等方式,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和凝聚力提升的社会工作方法。

  8. 正常化理论:主张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提供与常人无异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参与机会,消除歧视与隔离。


二、简答题

  1. 数字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应用

    • 内涵:利用大数据、AI、互联网等技术优化社会服务,提升精准性、效率与可及性。

    • 应用:如在线心理咨询、智能个案管理、社会政策数据分析、虚拟社区支持等。

  2. 中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演变

    • 计划经济时期:以单位制为主,社区功能弱化。

    • 改革开放后:单位制解体,社区服务起步(如居委会职能强化)。

    • 21世纪以来:专业化发展(如“三社联动”),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和社区治理创新。

  3. 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 联系:社会工作是落实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践工具,福利制度为社会工作提供资源与合法性。

    • 区别:社会福利是宏观制度设计,社会工作是微观服务与干预。

  4. 参与式评估的主要内容与策略

    • 内容:利益相关者(如服务对象、社区成员)共同参与评估设计、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 策略:焦点小组、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反馈循环机制等。


三、论述题

  1. 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理论建构的意义、路径和挑战

    • 意义

      • 回应文化特殊性(如家庭本位、集体主义);

      • 提升实践有效性,避免西方理论“水土不服”。

    • 路径

      • 提炼传统文化资源(如儒家互助思想);

      • 总结本土实践经验(如精准扶贫中的社工角色);

      • 批判性吸收国际理论。

    • 挑战

      • 理论体系碎片化;

      • 学术自主性不足;

      • 政策与实践脱节。

  2. 发展型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与作用

    • 功能

      • 能力建设:通过技能培训、教育赋能提升村民自主发展能力;

      • 资源链接: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组织资源,推动产业创新;

      • 社会资本培育:强化社区信任与合作网络(如合作社)。

    • 作用

      • 缓解贫困的代际传递;

      • 促进可持续生计(如生态旅游、非遗产业);

      • 推动“治理有效”与“生活富裕”目标的协同实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