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专业关系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建立的、以助人为目的的职业化互动关系,具有明确边界、伦理规范和阶段性特征。
  2. 社会福利
    国家或社会通过制度化的资源分配和服务提供,保障成员基本生活需求并提升生活质量的系统,包括物质援助(如社会保障)和非物质服务(如教育、医疗)。
  3. 逆向社会化
    传统社会化方向的逆转,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传递知识、价值观或技术(如子女教父母使用智能手机)。
  4. 流行
    特定时期内被社会广泛接受并快速传播的文化现象、行为模式或消费符号,具有短暂性、模仿性和周期性特征。
  5. 本土方法论(常人方法学)
    加芬克尔提出的社会学理论,强调通过研究日常互动中的”常识性规则”揭示社会秩序如何被普通人主动建构。
  6. 自决
    社会工作伦理原则之一,指尊重服务对象在专业协助下自主决策的权利,但需以不危害他人为前提。
  7. 社会性需要
    人类在与他人互动中产生的心理与社会需求,如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等,区别于生理性需要。
  8. 结构为本的实习模式
    社会工作教育中强调机构制度、资源网络和社会政策对实习过程的框架性影响,注重在组织系统中学习实务技能。

二、简答题

  1. 行为主义理论主要内容
    • 核心观点:行为是环境刺激的产物,可通过强化/惩罚机制塑造
    • 三大原则: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社会学习(班杜拉观察学习)
    • 应用:行为矫正、系统脱敏等社会工作技术
  2. 非正式群体在组织结构中的功能
    • 正向功能:
      ✓ 补充正式沟通渠道
      ✓ 提供情感支持缓解压力
      ✓ 促进组织创新(如隐性知识共享)
    • 负向功能:
      ✓ 可能滋生小团体主义
      ✓ 传播谣言破坏组织凝聚力
  3. 社会互动的类型
    • 按形式分:合作、竞争、冲突、交换、强制
    • 按性质分:
      ✓ 直接互动(面对面)与间接互动(通过媒介)
      ✓ 对称互动(平等关系)与非对称互动(如医患关系)
  4. 社会工作实践的内涵
    • 本质: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的专业活动
    • 三维特征:
      ✓ 价值基础(社会正义、人权)
      ✓ 理论体系(生态系统理论等)
      ✓ 方法技术(个案/小组/社区工作)
    • 目标:增强个人能力、促进社会公平
  5. 影响个人获得社会地位的因素
    • 先赋因素:家庭出身、性别、种族
    • 自致因素:教育程度、职业成就
    • 社会资本:人际关系网络质量
    • 制度因素:社会流动渠道的开放性
    • 文化因素:主流价值评判标准

三、论述题

  1.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特点
    • 政府主导型发展:民政部门推动政策立法(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嵌入现有社会治理体系
    • 专业化与本土化张力: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如家庭本位)的调适
    • 城乡二元差异:城市专业机构快速发展 vs 农村以行政性社会工作为主
    • 多学科交叉:与社会学、心理学、公共管理的深度融合
    • 挑战:公众认知度低、职业地位待提升、区域发展不均衡
  2. 我国发展社会工作理论的两大任务
    • 理论本土化建构
      ✓ 批判性吸收西方理论,结合儒家伦理、集体主义文化
      ✓ 提炼基层实践智慧(如”枫桥经验”中的矛盾调解技术)
    • 实践导向的理论创新
      ✓ 发展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领域的特色理论
      ✓ 构建符合中国社会转型需求的理论框架(如流动人口服务模式)
  3. 互联网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及治理思考
    影响与挑战

    • 文化层面:
      ✓ 亚文化圈层化(如二次元、饭圈)冲击主流文化权威
      ✓ 信息过载导致价值迷失(如后真相现象)
    • 社会层面:
      ✓ 数字鸿沟加剧社会不平等
      ✓ 网络暴力、隐私泄露等新型社会问题

    治理思考

    • 多元主体共治:政府监管(如《网络安全法》)+平台自律+网民参与
    • 技术治理:利用AI进行内容审核,但需防范算法偏见
    • 文化引导:发展网络素养教育,培养批判性媒介使用能力
    • 社会工作介入:
      ✓ 开展网络成瘾干预服务
      ✓ 构建线上支持社区(如抑郁症患者互助群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