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 生态学观点
强调个体与环境互动关系的理论框架,关注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核心概念包括”人在情境中”和生态系统层次(微观、中观、宏观)。 - 价值与反价值
价值指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准则(如尊严、社会正义);反价值指违背专业伦理的行为倾向(如歧视、家长式干预)。 - 操作学习
通过行为结果的强化来塑造行为的过程,包含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三种机制,源于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 - 小组规范
小组内部形成的显性或隐性行为准则,包括角色分工、互动规则等,具有维持小组稳定和促进目标达成的功能。 - 定比测量
最高级别的测量尺度,具备分类、排序、等距和绝对零点四大特征(如年龄、收入等),可进行所有数学运算。 - 探索性研究
针对新现象或模糊问题的初步研究,旨在形成研究假设,常用方法包括文献回顾、专家访谈和开放式调查。 - 研究方式
研究设计的总体类型,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四种基本范式。 - 偶遇抽样
非概率抽样方法之一,以偶然遇到的对象为样本(如街头拦访),成本低但代表性受限。
二、简答题
- 老年个案工作基本原则
- 自决原则(尊重老年客户决策权)
- 个别化原则(关注生理心理特殊性)
- 赋能原则(开发剩余能力)
- 保密原则(保护隐私)
- 系统原则(链接家庭社区资源)
- 小组会议组织技巧
- 开场阶段:运用破冰活动建立安全氛围
- 讨论阶段:
• 聚焦技巧(如”刚才提到的XX问题值得深入”)
• 平衡技巧(防止话语权垄断) - 结束阶段:摘要归纳成果,明确后续行动
- 增进工作技巧方法
- 反思实践(通过工作日志进行行动后回顾)
- 同伴学习(定期案例讨论会)
- 督导指导(针对性技能训练)
- 模拟训练(角色扮演应对复杂情境)
- 问题明确化含义
将模糊的社会问题转化为可操作研究问题的过程,包括:- 界定问题边界(时间/空间/人群维度)
- 识别问题具体表现
- 排除价值判断的客观表述
- 归纳推理及不足
- 过程:观察个案→发现模式→提出普遍性结论
- 不足:
• 结论或然性(无法保证绝对正确)
• 观察偏差风险(样本代表性影响结论)
• 难以确定因果关系
三、论述题
- 四种基本研究方式比较
方式 控制度 自然度 适用场景 优缺点比较 实验研究 高 低 因果关系验证 内在效度高但生态效度低 调查研究 中 中 现状描述/态度测量 效率高但深度有限 实地研究 低 高 文化理解/过程分析 发现意外现象但耗时 文献研究 可变 高 历史比较/二次分析 成本低但依赖现存资料 - 社会系统理论在社区工作中的应用
- 核心观念:
• 整体性(社区作为功能整体)
• 子系统互动(经济/文化/政治系统相互影响)
• 动态平衡(通过反馈调节维持稳定) - 实践作用:
• 问题诊断:分析社区子系统失调(如教育资源不足导致就业困难)
• 干预设计:多层面协同介入(同时改善就业培训与企业合作)
• 评估维度:考察系统功能恢复程度
- 核心观念:
- 专业自主能力发展路径
- 认知维度:
• 通过《伦理困境模拟训练》提高判断力
• 建立个人专业知识库(如法律政策汇编) - 实践维度:
• 实习案例:在家庭暴力干预中自主运用危机干预协议
• 创新记录:开发本土化评估工具(如农村老人需求问卷) - 反思策略:
• 每周撰写”自主决策分析表”(含选项对比/依据/效果)
• 建立”专业支持网络”(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师协作机制)
- 认知维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