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 社会服务
以非营利或公益性为目的,由政府、社会组织等提供的旨在满足社会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基本需求的服务活动,如教育、医疗、养老等。 - 公共福利
国家或社会通过政策、资源分配为全体成员提供的物质保障与服务,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公共卫生等,旨在促进社会公平与福祉。 - 同步式实习
社会工作教育中,学生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在实务机构进行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同步结合。 - 管理者
在组织或团队中负责规划、协调、监督资源分配和决策,以实现既定目标的个体或角色。 - 个别化
社会工作中尊重服务对象的独特性,根据其具体需求、背景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的原则。 - 血缘关系
基于婚姻或遗传形成的亲属关系网络(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之一。 - 社会整合
社会通过制度、文化等手段将不同群体、个体联结为有机整体,减少冲突、促进协调的过程。 - 人口转变
社会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过渡的过程,通常伴随经济发展与现代化。
二、简答题
- 经济制度对社会工作实施的影响
- 资源分配:市场经济可能加剧贫富差距,需社会工作弥补福利缺口;计划经济下政府主导资源,但可能限制多元服务。
- 就业政策:经济制度决定就业机会,影响社会工作针对失业群体的干预重点。
- 福利模式:自由主义经济(如美国)侧重补缺型福利,社会民主主义(如北欧)强调普惠型福利。
- 社会工作对当事人的伦理责任
- 保密原则:保护服务对象隐私。
- 自决权:尊重其决策自主性。
- 非评判态度:避免道德批判。
- 专业能力:提供有效服务并持续学习。
- 认知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实务意义
- 通过改变服务对象的错误认知(如自卑、偏见)促进行为改变。
- 应用ABC理论(事件-认知-情绪)分析问题根源。
- 适用于抑郁症、焦虑等心理干预。
- 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 自然资源:决定生产方式(如农业/工业社会)。
- 地理条件:影响文化传播与交通发展。
- 生态平衡:过度开发可能引发生存危机,需可持续发展。
-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三个特征
- 生产力:劳动者、工具、技术的结合水平。
- 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形式及人与人关系。
- 历史性:随社会发展而变革(如封建→资本主义)。
三、论述题
- 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
- 接案:建立信任关系,评估需求。
- 预估:分析问题成因与资源(个人/环境)。
- 计划:制定目标与干预策略(如个案管理、小组工作)。
- 介入:实施服务(心理支持、资源链接等)。
- 评估:效果反馈与方案调整。
- 结案:巩固成果并逐步退出。
特点:动态循环、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强调系统性。
- 非正式规则的内容及其作用
- 内容:习俗、道德、宗教、人际关系潜规则等。
- 作用:
- 正向:降低交易成本(如熟人社会的信任)、维护文化认同。
- 负向:可能固化不平等(如性别偏见)、阻碍制度创新。
- 与社会工作关系:需利用本土化非正式网络(如家族互助)提供服务。
- 共同富裕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 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强调消除两极分化;新发展观注重公平与效率平衡。
- 实践意义:
- 经济:扩大内需,促进可持续增长。
- 社会:减少阶层矛盾,增强凝聚力。
- 政治:体现社会主义合法性。
- 社会工作角色:通过第三次分配(慈善)、赋能弱势群体推动共同富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