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后福特主义
    指20世纪70年代后取代福特主义(标准化、大规模生产)的新型经济生产模式,强调弹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劳动力市场灵活化、全球化分工,以及信息技术应用。其核心是适应多样化市场需求,例如零工经济、外包制等。
  2. 社会工程
    指通过系统性、计划性的干预手段(如政策、项目、技术等)改造社会结构或行为模式,以实现特定社会目标。例如扶贫计划、社区营造等,可能涉及政府、NGO等多方主体。
  3. 再分配
    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福利政策等手段,将部分社会财富从高收入群体转移至低收入群体,以减少不平等。例如低保、养老金等均属再分配机制。

二、简答题

  1. 社会福利紧缩的消极影响
    • 贫困加剧:福利削减直接导致弱势群体(如老人、残疾人)生活水平下降。
    • 社会不稳定:不平等扩大可能引发抗议或犯罪率上升。
    • 健康恶化:医疗福利缩减可能延迟就医,增加公共健康风险。
    • 经济萎缩:福利支出减少会降低低收入者消费能力,影响内需。
    • 信任危机:政府公信力受损,民众对制度认同感降低。
  2. 社工如何让被服务者变为服务提供者
    • 赋能(Empowerment):通过技能培训(如残障人士担任互助辅导员)、资源链接提升其能力。
    • 参与式设计:邀请服务对象共同策划活动(如留守儿童策划反校园暴力讲座)。
    • 同伴支持:培养“过来人”成为志愿者(如康复患者帮扶新患者)。
    • 反馈机制:定期评估服务效果,调整角色转换策略。

三、论述题

  1. 结婚率低的社会机制及社工干预
    社会机制分析

    • 经济压力:房价、育儿成本过高,年轻人经济能力不足。
    • 个体化趋势:个人主义兴起,婚姻不再是人生必选项。
    • 性别平等冲突:女性教育水平提升,传统家庭分工模式受挑战。
    • 制度缺位:缺乏普惠性托育、生育补贴等支持政策。

    社工创新建议

    • 理论层面
      • 应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设计婚前辅导课程(如冲突管理、财务规划)。
      • 引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构建社区互助育儿小组,降低育儿负担。
    • 方法层面
      • 推动“婚姻友好政策”倡导(如与企业合作提供婚假福利)。
      • 开展反刻板印象宣传(如“男性参与育儿”工作坊)。
      • 搭建青年社交平台(基于兴趣而非婚恋压力)。
  2. 五类人群社会支持体系评估与建议
    现状问题

    • 碎片化:政策分散(低保、残联、民政等多部门管理),衔接不畅。
    • 覆盖面不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服务稀缺,孤寡老人社区养老设施短缺。
    • 污名化:低保户可能因标签化拒绝申请救助。

    社工干预建议

    • 整合资源
      • 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协调五类人群的医疗、教育、就业需求。
    • 精准化服务
      • 为残疾人提供职业能力评估与定制化岗位对接。
      • 为留守儿童开设“代理家长”陪伴计划。
    • 去污名化
      • 通过社区宣传(如“低保户创业故事”)改变公众认知。
    • 政策倡导
      • 推动扩大“长护险”试点范围,覆盖更多孤寡老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